-
《牡丹亭还魂记》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
-
作者:苏子裕 来源:学术问题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西厢记 西厢记 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
-
描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两座耸立的丰碑,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两相比较:同是爱情的颂歌,但主题思想开掘的深度不同;主要人物配置基本相同,但性格特征有所不同;都是
-
为古老昆曲找回青春:由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演出所想到的
-
作者:孔德鹏 来源:文化月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生 昆曲艺术 牡丹亭 高校 传统文化 传统艺术 人文教育 高雅艺术 素质教育 古典美学
-
描述:素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昆曲艺术文辞典雅清丽,曲调清新婉转,有着丰富的文学传统和表演艺术传统,是古典美学和传统艺术的精
-
传统经典的青春再现: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文化现象研讨会综述
-
作者:詹怡萍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文化现象 研讨会 传统经典 昆曲艺术 中国艺术 青年观 研究员 杜丽娘 戏曲研究
-
描述: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4月完成了重新排演,两年间巡演于两岸四地,演出多达66场,2005年4月8日至10日和2006年4月18日至20日两度来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引起海内外戏曲界和文化界
-
青春靓丽 至情无敌——记白先勇倾情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
-
作者:卢炜 来源:观察与思考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白先勇 杜丽娘 至情 昆曲 爱情主题 文化融合 苏州 文化积淀 柳梦梅
-
描述:中的中国根。著名的游子作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昆曲之旅》中如是说:“有时候想(家)得特别厉害,可是这个家呢,既不是在桂林,也不是在台北,当然更不是在纽约。这个家并不是具体的家、具体的房子,那它究竟是什么?我想是文化的归宿。我觉得昆
-
汤显祖的柳.梅.牡丹:《牡丹亭》植物意象分析
-
作者:蒋枝宏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柳 柳 梅 梅 牡丹 牡丹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
描述:被视为“上承《西厢》,下启《红楼》”里程碑之作的《牡丹亭》,历来因精巧的构思,华美的辞藻为人称颂。除此之外,汤翁大用象征手法,将柳、梅、牡丹三样植物巧妙嵌入戏文,成为抒发情志,彰显生命意识的点睛之笔。
-
汤显祖的柳·梅·牡丹:《牡丹亭》植物意象分析
-
作者:蒋枝宏 来源:群文天地(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柳 柳 梅 梅 牡丹 牡丹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
描述:被视为“上承《西厢》,下启《红楼》”里程碑之作的《牡丹亭》,历来因精巧的构思,华美的辞藻为人称颂。除此之外,汤翁大用象征手法,将柳、梅、牡丹三样植物巧妙嵌入戏文,成为抒发情志,彰显生命意识的点睛之笔。
-
曲外看昆:半场青春《牡丹亭》
-
作者:秦燕春 来源:艺术评论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青春 晚明
-
描述:曲外看昆:半场青春《牡丹亭》
-
曲高未必和寡 源远还须流长: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
-
作者:邹红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 青春版 青春版 高校巡演 高校巡演
-
描述: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大学生们萌发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关于《牡丹亭》的青春问题
-
作者:白先勇 李文儒 来源:紫禁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艺术 演出 传统艺术 观众 白先勇 文化现象 演员 非物质遗产 梅兰芳
-
描述:演出结束后,您上台向全体致辞,我感觉您那时是非常欣慰,非常兴奋的。您说《牡丹亭》到北京
-
“昆曲牡丹”将花开狮城-全本青春版《牡丹亭》献演滨海艺术中心
-
作者:暂无 来源:苏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 (记者 杨帆)5月8日至10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将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分上、中、下3场演绎精彩全本。作为庆祝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5周年的重要庆典活动之一,这是“昆曲牡丹”第一次走进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