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15)
报纸(808)
图书(34)
学位论文(22)
会议论文(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71)
地方文献 (56)
地方风物 (26)
非遗保护 (19)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4)
才乡教育 (2)
按年份分组
2013(145)
2012(183)
2011(225)
2010(166)
2008(120)
2007(116)
1998(25)
1981(6)
1953(1)
1952(1)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19)
农家顾问(4)
科海故事博览(2)
大众电影(2)
天天爱学习(二年级)(1)
艺海(1)
金融队伍建设(1)
沈阳出版社(1)
山野(1)
环球人文地理(1)
黄鹤 跨长江
作者:暂无 来源:楚天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火炬”交接本报记者刘雄叶宁通讯员潘峰李青松虽说奥运圣火下周才到武汉,但江城人民已经做好迎接准备。昨日上午,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武汉站预演活动在黄鹤楼拉开帷幕。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圣火预演传递一路跨越长江,于中午时分抵达汉口江滩,顺利结束。尽管只是预演,但市民对奥运火炬的热情却非常浓厚。在火
黄鹤一去何日返?
作者:暂无 来源:经理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尹西农 国庆前夕,地处四川极重灾区的绵竹天河小学三(3)班的52名同学下午五点半放学时,每人都收到了一个陌生的警官阿姨和同行的两位警官叔叔亲手发给的50元现金……这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要从湖北
黄鹤楼上“仙人跳”
作者:暂无 来源:体坛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谢锐北京报道 围甲联赛第12轮,云南香格里拉队在北京珍贝大厦设立主场,迎战武汉黄鹤楼队。代表武汉队的马晓春九段出战,结果两队2比2战平,云南队主将丁伟九段半目险胜武汉队主将李哲六段,云南和武汉分获2分和1分。 主将之战,两人各守一方,从第21手起,黑棋深入白阵,过程中白棋有误算,给了黑棋一举锁定
黄鹤群星奖”决赛
作者:暂无 来源:武汉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黄鹤群星奖”决赛 本报讯 (记者 袁毅 通讯员 陈文胜)武汉首届群众文化“黄鹤群星奖”音乐、舞蹈决赛昨日在人民剧院揭幕。来自江汉区文化馆、洪山区文化馆、市群艺馆等单位的39个音乐节目
黄鹤楼下遇“古人”
作者:暂无 来源:邢台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辛氏命运多舛,自幼父母双亡,为了活命嫁夫,夫又体弱多病,不久便撒手人寰。这个不幸的女人,为了生计,在长江岸边的蛇山黄鹄矶上开了家简易酒店。一天,一位邋遢的老人来店里讨酒喝,喝完起身便走。辛氏看着老人的背影,就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父亲,怜悯之心顿上心头。她早把饭钱的事忘在脑后,后来天天如此。大概持续了一个
首届“黄鹤群星奖”评出
作者:暂无 来源:武汉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武汉市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闭幕 首届“黄鹤群星奖”评出 记者 熊波 摄 本报讯 (记者 袁毅 通讯员 陈文胜 张慧) 式暨“黄鹤群星奖”颁奖专题晚会,昨晚7时半在中南剧场
黄鹤群星奖”颁奖晚会举行
作者:暂无 来源:武汉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武汉市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闭幕 “黄鹤群星奖”颁奖晚会举行 晨报讯(记者徐迅 通讯员圣章红张慧)昨晚,武汉市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闭幕暨“黄鹤群星奖”颁奖晚会,在中南剧场举行。得奖作品《又见枫叶飘
孟姜女故事的流传与地域社会:江西广昌“孟戏”的文化考察
作者:吴承游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孟姜女故事  孟戏文化  民间传说  古代文学 
描述:涵相当丰富。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文化遗产,广昌“孟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本文正是以此为个案,从孟姜女故事的源起、流传及意义演变入手,对曾、刘两家“孟戏”的文本进行考源
至情故事浪漫演绎 古典意蕴现代手法 如诗如画美轮美奂 《牡
作者:暂无 来源:大河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陈向阳 本报讯深闺锁怨,春情难遣,出香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花丛中牡丹亭畔梦起姻缘,从此后美人相思无限……昆曲《牡丹亭》传唱数百年,扬名海内外,如今,汤显祖四百年前写出的经典戏曲名著首次被以民族舞蹈的形式搬上舞台,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和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合作创演的大型舞剧《牡
用生命诠释的传奇:刘大年与日本医生佐藤猛夫的故事
作者:朱薇  来源:湘潮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大年  佐藤猛夫  医生  日本  传奇  诠释  生命 
描述:刘大年,1915年8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一个农民家庭。作为三代单传的父亲的长子,他背负着全家的希望,从私塾到县城小学,到辍学,再到插班衡阳高中、长沙孔道中学,最后肄业于湖南国学专修学校。此时,中华民族在日寇的步步进逼下面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