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先勇的《牡丹亭》使命 不只是戏,是文化现象
-
作者:白先勇 洪绫襄 来源:远见杂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惊梦;是九岁那年聆听梅兰芳的一曲〈游园〉。
寻梦:是数十年来对崑曲不变的执着以及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圆梦:是号召大中华文化圈的各界精英,共同推动中国的文艺复兴。
白先勇在「远见人物论坛」中,宣示了他的决心。
-
汤显祖《庙记》与广昌孟戏
-
作者:毛礼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抚州宜黄县在明代是江西戏曲繁荣之地,许多地方戏曲腔调都在此地盛行一时。而记载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便是汤显祖为宜黄班所撰《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简称《庙记》)。
-
戏剧中的梦幻——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比较研究
-
作者:陈茂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戏剧 莎士比亚戏剧 戏剧 比较文学 文学史 作家评介 戏剧评论
-
描述:。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戏剧作品都穿越时空,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欣赏。同时代的评论家已感受到了他们作品的不朽魅力。吕天成在《曲品》中称汤显祖“懒作一代之词匠,竟成千秋
-
试论晏几道词作的生命意识
-
作者:王海洋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小山 梦境 生命意识 文学价值
-
描述:行“形而上”的思索,苦苦追问生命的本体价值。
-
犀利的诗风 深沉的思想——谈王安石的几首七言绝句
-
作者:李善阶 来源:文化月刊.诗词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七言绝句 诗歌创作 变法改革 坚持改革 思想 有补于世 民心向背 以民为本 政治家
-
描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晚年封荆国公,故亦称其为王临川或王荆公。王安石生活的时代,是宋朝社会矛盾日趋深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辽夏犯边日渐加剧的时代
-
留在历史深处的足迹——司马光、王安石纪略
-
作者:林清峰 来源: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中进士 政治家 皇帝 读书 北宋 纪略 苏轼
-
描述:留在历史深处的足迹——司马光、王安石纪略
-
三首同题诗 高下自分明——王建、刘禹锡与王安石的《望夫石
-
作者:王美春 来源:三角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望夫石 刘禹锡 王安石 王建 九疑山 宋代诗人 唐代诗人 相思 比较谈 传说
-
描述:上有望夫石,其形状像人立。相传过去有个贞妇,其丈夫远去从军,她携弱子饯行于武昌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望夫石因此而得名。《幽明录》记
-
文人的相争与相亲——从王安石和苏轼的恩怨说开去
-
作者:张军 来源:学习月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知识阶层 北宋 皇帝 宋神宗 科举考试 结局 乌台诗案 宰相
-
描述:文人的相争与相亲——从王安石和苏轼的恩怨说开去
-
游山探奇 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
作者:陈琼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赏析 事理 思想品格 代表作品 宋仁宗 哲理性 文章 作者
-
描述:游山探奇 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
对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的意象分析——兼与《牡丹亭》作比
-
作者:张晓玲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冬天的故事》 莎士比亚 《牡丹亭》 意象分析 波希米亚 西西里 国王 王后 传奇剧 里昂
-
描述:对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的意象分析——兼与《牡丹亭》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