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汤显祖“情”之哲学的文艺思想
-
作者:刘军华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诗文 文艺思想
-
描述:汤显祖在其诗文创作中不仅探讨了至善之情对于不合自然人情的封建之“理”及框范人情感传达的作文法度的超越,而且通过对作家应达到的心灵境界的认识,指出作家在创作表达上应如何突破写作规范的限制,找到为文之道
-
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及现代意义研究
-
作者:饶小敏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道德教育理论 现代意义
-
描述:“学为人”为目的的道德修养思想,富有个性地提出“易简”、“剥落”和“优游读书”的道德修养与教育的方法,有着鲜明的特色。本文本着古为今用的宗旨,拟就陆九渊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进行探讨,以期为社全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陆九渊道德教育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和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陆九渊的研究,都偏重于对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这两个方面,而对他的生平及整个思想体系进行全面研究的不得太多。如对他的道德教育、政治思想以及关于“朱陆异同”说的发展过程等研究,都较欠缺。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该部分从陆九渊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道德教育的前提、原则和道德教育的目标四个方面探讨了陆九渊道德教育的理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陆九渊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部分对陆九渊道德教育的三大主要方法“易简”、“剥落”和“优游读书”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并力图探讨了他有特色有价值之处。第三部分,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的现代意义。分析了陆九渊道德教育思想中如“尊德性”与道德教育的实现,“学为人”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自作主宰”与自我道德修养之间的联系及其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第四部分,陆九渊道德教育方法的现代意义。分析了“易简”对理想信念教育、启发式教育的现代启示,“剥落”与实践性道德教育的关系,“优游读书”“师友相长”与涵养德性内在联系。 全文力图通过对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分析与评述,试图阐述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对现代道德教育的意义,以期为新时期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基础上实现陆九渊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转换。
-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应是《中药资源学》永恒的主题
-
作者:刘合刚 潘宏林 汪文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药资源学 中医教学 教学大纲
-
描述:本文对《中药资源学》的主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资源的定性与定量研究、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定向培育、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新资源开发、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资源的科学管理等进行了论述。
-
汤显祖情至论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
作者:邹元江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至论 儒家思想 扬弃
-
描述:心至情(人心)两相涵咏;朱子是人心听命于道心,汤氏却是道心具含至情(人心)。
-
李绂的家乡情结论
-
作者:陈小辉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绂 家乡 先贤 陆王学派
-
描述:李绂,清代的理学家、方志学家,也是一个有着浓厚家乡情结的人。集中体现在:他对家乡先贤的厚爱,为先贤辩诬;为家乡文化事业建设;为家乡学术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
情与景会 意在言表
-
作者:史在俊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与景 《珠玉词》 《浣溪沙》 思想内容 艺术手法 意在言外 晏殊 词人 宋初 感伤
-
描述:情与景会 意在言表
-
以“情”胜入的晏几道
-
作者:王莹洁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情” 《小山词》 《花间》 陈振孙 原词 名胜 周济
-
描述:学。”吴梅也说:“余谓艳词,自以小山为最,以曲折深婉,浅处皆深也。”[第一段]
-
《醒世姻缘传》黄注辨疑 --与黄肃秋先生商榷
-
作者:宋立堂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黄肃秋先生校注的<醒世姻缘传>是个较好的本子,但其中亦有不足之处,有些条目注释有误或不够确切,有些地方词语本应作注而未加注释.因此,有必要对黄先生所作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或不够确切之处加以辨正.
-
《醒世姻缘传》黄注辨疑——与黄肃秋先生商榷
-
作者:宋立堂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黄肃秋校注本 注释 辨正
-
描述:黄肃秋先生校注的《醒世姻缘传》是个较好的本子,但其中亦有不足之处,有些条目注释有误或不够确切,有些地方词语本应作注而未加注释。因此,有必要对黄先生所作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或不够确切之处加以辨正。
-
“关爱生命、尊重人性”理应是制度的终极追求
-
作者:暂无 来源:家庭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关爱生命、尊重人性”理应是制度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