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牡丹亭》情理冲突的哲学思想基础
-
作者:姜广强 来源: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 上旬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理 情理 冲突 冲突 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
-
描述:本文围绕汤显祖《牡丹亭》中情与理矛盾冲突的对立统一性问题,探讨了发生情理冲突的哲学思想基础,分析了这一冲突在该剧人物形象和戏剧情节中的种种体现,从而揭示出《牡丹亭》所具有的时代悲剧意义。
-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
作者:黄殿盈 来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封建叛逆 封建叛逆 个性解放 个性解放 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
-
描述:我国16世纪明代戏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传奇中着力塑造了一个追求个人幸福、婚姻自由和顽强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杜丽娘的形象.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经历曲折感人,经舍生忘死不懈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形象,是中国古代的妇女反封建礼教的光辉典范.
-
试论《倩女离魂》与《西厢记》、《牡丹亭》的传承关系
-
作者:宋佳东 来源:林区教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 戏剧 冲突 冲突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传承关系 传承关系
-
描述:在中国古代戏剧中,《西厢记》、《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均以爱情为主题,并表达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主体意识。在这三部戏中,《倩女离魂》无论在思想、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手段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部戏体现了中国戏剧的传承关系。
-
试论柳梦梅形象之亮点
-
作者:应晓琴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柳梦梅 人文气息
-
描述:名著《牡丹亭》是一部有着女性主义倾向的传奇作品。对男主角柳梦梅历来较多否定性评价。本文就此提出商榷意见,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阐明该人物形象具有进步的人文色彩。他既有着对“情”的痴迷,又有着对封建礼教的抗争;热衷功名,但又刚直不阿。
-
试论昆曲《牡丹亭·游园》闺门旦的演唱艺术
-
作者:刘海燕 来源:中国音乐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闺门旦 闺门旦 发音用嗓 发音用嗓 咬字行腔 咬字行腔 气息运用 气息运用 曲情表达 曲情表达
-
描述:本文以昆曲经典《牡丹亭-游园》闺门旦的演唱艺术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学习闺门旦唱腔过程中的体会,探索演唱艺术的特点。昆曲作为古老的声乐艺术,有着丰富的理论著述和演唱经验,这对丰富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手段,建立民族声乐学派和体系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试论明清传奇中的下场集唐诗
-
作者:赵艳喜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下场诗 集唐诗 《牡丹亭》 《长生殿》
-
描述:然而成功的集唐诗却能为剧本增色添彩,《牡丹亭》和《长生殿》就是其中的精华。
-
试论王安石变法前宋朝对西北地区的经营
-
作者:汪天顺 来源:兰州大学出版社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以及作为多民族生息活动的重要场所,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西北是中原的门户,门户不理便无以自治。广义上的西北地区指西域、河西、陇右等三大块,但北宋初期的西北范围较汉唐已是大大缩小,大致包括今天甘肃的东部、宁夏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北宋一代对
-
试论陆九渊教育哲学与禅宗关系
-
作者:顾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自朱陆鹅湖论战以来,陆九渊与禅宗的关系问题就成了一桩打不完的笔墨官司。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则极力为陆九渊洗刷清白:象山辨义利之分,立大体,求放心,以后示学笃为己之道,其功亦宁可得而尽诬之。而世之儒者,附和雷同,不究其实而概目之以禅宗,则诚
-
“三不朽”的叛逆者:试论作为贾宝玉“前身”的小晏
-
作者:刘云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贾宝玉 三不朽 叛逆者
-
描述:而同地走上了一条为常人所不耻的闺阁之路。他们厌恶仕途经济,鄙弃功名利禄,无视“三不朽”宗法道德标准,在女儿群中追寻着个性自由。当别人在为擢第而埋头苦读的时候,他们却沉浸于女性审美世界中,甘愿做一个“伤心人”。他们视女性为世界一切美的象征,女性的柔美与善良深深打动着这两个“叛逆者”,并努力与女性在心灵上发生共鸣,但这个愿望如同虚构的大观园,早晚有一天会被外面的“污浊”世界所冲破。在封建价值观彻底崩塌之前,他们既不愿意容于世俗,又不被世俗所理解,注定会失落伤感,成为游离于社会边缘的孤独者。文章第一部分,先介绍了“三不朽”在男权宗法社会的发展演变。传统读书士子对“三不朽”孜孜追求着,但感性情感价值与社会理性价值的冲突总是存在着。晏几道作为名相之子,于诗酒风流中潜心六艺,玩思百家,身怀仕进之技,却不走仕途之路,专心于小词中而无澄清天下之志,“立德、立功、立言”是与他不相干的。既然不追求社会理性,就要做一个自然天性的自我,第二部分主要探求晏几道如何追求个性自由。他对女性天然生成一段痴情,和宝玉陶醉于女性审美乌托邦中。小晏于表面的情词艳语和花色柳影中,以真诚的心灵,深挚的情感,引起人们崇高的意念,最动摇人心的还要属那些相思词,由于人生境遇的变迁,小晏总是在追忆过去的美好,“风月有情时,总是相思处”。中国古代以血缘为基础的男权宗法社会,实现了父权与君权的统一。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家进一步整合出一套“三纲五常”的政治理论体系,要求读书人对上代表皇权利益,对下维护家族利益,即走功名之路。晏几道“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甘心沉沦于下僚,绝不攀附富贵。宝玉也最讨厌贾雨村之流,对于劝他多学学仕途经济的姐妹下逐客令。孤介之人,往往孤芳自赏,圭璧自持,而不易取荣于社会。小晏交游甚狭,好友只有黄庭坚、郑侠等寥寥几人,宝玉的友人也只不过是与自己同样秉持“灵秀”之气的几个人罢了。朋友虽少,情谊却深。然而,小晏和宝玉的痴情不被世俗所理解,狷介的个性又将自己孤立于众人之外,女儿们作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也不那么尽人意,祈求心灵上的共鸣是如此之难。人生本无常,无论是小晏所喜爱的歌妓,还是宝玉钟情的大观园女孩,都将流落到他们看不见的地方去,寥寥无几的好友也不能常伴左右,剩下的只有无奈与感伤。
-
试论王安石晚年奉禅及其对他诗歌的影响
-
作者:万伟成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试论王安石晚年奉禅及其对他诗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