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一条久不为人注意的义项--谈《孙子》“计”字的不寻常用
作者:周亨祥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子    义项  不足之处  有利条件  计谋  战争  周礼  意义  刚柔 
描述:·计》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孙子·虚实》
张性边缘海的成因演化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以珠江口盆地为
作者:张志杰 于兴河 侯国伟 陈瑞  来源:现代地质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张性边缘海  成因演化  沉积充填模式 
描述:--文昌组泥岩;热沉降阶段以海陆交替、海相沉积体系为特征,为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创造了条件,沉积了珠江口盆地内最主要的储油层系--珠海组、珠江组以及韩江组,主要为滨海相、三角洲相等碎屑岩沉积;晚期盆地整体下沉,区域性盖层形成.该沉积组合反映了张性边缘海盆地的演化特点,盆地演化与资源效应表现在裂陷期、热沉降期及断块升降期的生储盖配置,故勘探目的层段为热沉降阶段所形成的三角洲碎屑岩与陆棚碳酸盐岩.
反思时时有 教师发展步步高——教学应是一种学术活动
作者:罗增儒  来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活动  教师发展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教学  几何证明  《数学》  案例 
描述:1课反思时时有——“案例研究”的呈现1.1通过研究案例来说明“案例研究”案例1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进.人教社高中课标教科书《数学》(A版)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第一讲的第一节课
全国第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精彩教评析
作者:陈晓秋 蒋慧杰  来源:广西教育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泊船瓜洲》  青年教师  小学语文  观摩研讨  王安石  教学片段  游子吟  古诗  感情朗读 
描述:全国第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精彩教评析
论汤显祖早期的政治倾向——以《紫箫记》、《紫钗记》为
作者:朱仰东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紫箫记》  《紫箫记》  《紫钗记》  《紫钗记》  政治寓意  政治寓意 
描述:《紫箫记》与《紫钗记》系汤显祖早年作品,两部剧作的创作经历标志其政治思想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即:从政治批判力度看,由借史隐喻转变到直书批判;从问题的解决方式看,由以暴易暴代替了宗教求索;从理想政治的角度考虑,由正面颂圣走向了对时主的讽谕。
中国古代自传文学中的仕与隐——以白居易、胡应麟为
作者:许菁频  来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自传  出仕  归隐  两难抉择  白居易  胡应麟 
描述:中国传统文人的出仕与归隐情怀在古代自传中得到了真实、细致的写照。在古代自传中,能在仕与隐中做出十分坚定的选择的传主可谓寥寥无几。在大多数传主身上,仕与隐的冲突是始终存在的,只是有的传主隐藏得较为成功,而有的传主则敞开心扉直抒胸臆。但正是这冲突的存在,使得古代自传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生命意识。
元初绘画中的陶潜情结—以钱选、赵孟烦、何澄为
作者:暂无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元初绘画中的陶潜情结—以钱选、赵孟烦、何澄为
反思时时有 教师发展步步高:教学应是一种学术活动
作者:罗增儒  来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平行线  等分线  案例研究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定理  案例教学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 
描述:,从而引进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课题.第二,现场评课时,有教师提出用课本例题代替等分线段 AB,作为基本问题,牵引全课,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最后(前后呼应)解
反思时时有 教师发展步步高(续):教学应是一种学术活动
作者:罗增儒  来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发展  案例研究  学术活动  数学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教学  教师教育  教学参考  教学案例  内角和 
描述:2 案例研究的理论提炼2.1 现实需要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面临许多始料未及而又缺乏现成解决方案的问题,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取向、活动化取向、个性化取向,向我们提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挑战,向我们提出了从教学到数学的挑
文话的兴起与南宋中期文章骈散的对峙:以朱熹、李刘为
作者:莫山洪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话  文话  骈散  骈散  朱熹  朱熹  李刘  李刘  四六  四六 
描述:宋代文话的兴起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现象。王钅至等人的四六话在一定程度上对四六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南宋朱熹承认古文与四六并行现象的存在,但是认为四六在古文之下。作为南宋四六大家,李刘四六形成了程式化的文章体制,由此也带来新一轮的骈散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