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如何理解文学艺术家在创作的奇异行为
作者:林清峰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创作  巴尔扎克  艺术家  作家  汤显祖  理解  艺术史  牡丹亭  奇异行为  文学艺术 
描述:掀开文学艺术史,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出现了一些令人感到奇异的行动。如名剧《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在创作该剧时,“运思独苦,一日,忽然失踪,遍索之,乃卧庭薪上,掩袂
细说《闺塾》的陈最良
作者:黄晓明  来源: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形象  汤显祖  封建礼教  虚伪性  学生  教义  塾师  关雎  牡丹亭 
描述:《闺塾》这出戏描写了小姐、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汤显祖以其生花妙笔,塑造了这三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相对于光彩照人的、率直泼辣的春香而言,陈最良只是配角
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红楼梦》的戏曲文化
作者:李丽莉  来源:文化月刊(下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曹雪芹  西厢记  贾宝玉  牡丹亭  戏曲文化  弋阳腔  汤显祖  唯美  贾府 
描述:如果一定要给中国的表演艺术寻找一个最美代言人,当非戏曲艺术莫属。这其中,尤以昆曲戏种最为典雅华丽,唯美的场景和演员妆容让整个舞台表演都如梦似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古人的此番慨叹道尽心酸。有人说,曹雪芹本意是想将《红楼梦》写成一出戏,但是随着创作思路的不断提升,戏曲
杜甫文化影响的一瞥:以《牡丹亭》为中心的讨论
作者:刘晓凤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牡丹亭  人物设置  诗运用  杜甫影响  “情” 
描述:的传奇《牡丹亭》就是融汇诗圣精神和诗艺术,集中反映杜甫文化影响的作品。文章以《牡丹亭》为中心,从人物设置、诗运用及思想主题等方面分析了杜甫的文化影响。
痴情与延宕-从《牡丹亭》《哈姆雷特》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季雪冰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哈姆雷特  反常举动  经典气质  文化差异  价值选择 
描述:痴情与延宕-从《牡丹亭》《哈姆雷特》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痴情与延宕-从《牡丹亭》《哈姆雷特》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季雪冰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哈姆雷特  反常举动  经典气质  文化差异  价值选择 
描述:前人分析《牡丹亭》、《哈姆雷特》,多着眼于纯粹的艺术形象。本文试图在更广阔的文化史视野对比、分析、解读汤显祖笔下的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哈姆雷特,聚焦并解析他们所表现出的反常举动和经典气质
词与曲的分与合:以明清之际词坛与《牡丹亭》的关系为例
作者:张宏生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辨体  辨体  明清之际  明清之际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现。王士禛本人在对《倚声初集》中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也非常称赞词与《牡丹亭》所发生的种种联系。这说明,王士禛和他的同时代人,虽然具有辨体的迫切性,但长期的惯性和操作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
框架理论下看《牡丹亭》英译本研究:以人物重塑与情节处理为例
作者:刘庚玉  来源:海外英语(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  人物重塑  人物重塑  情节处理  情节处理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内容  文本内容 
描述:理念是:翻译不是词与词的配对,而是着眼整体、重造格式塔的过程.该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对《牡丹亭》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看不同译者在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下如何理解文本内容,重塑人物角色.
从《诗·关雎》到《牡丹亭·惊梦》:“寤寐求女”母题在互文网
作者:艾荫范  来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  文学母题  文学母题  寤寐求女  寤寐求女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惊梦》完满现身。
演“传奇”,再创造一个传奇:《牡丹亭》导演陈士争访谈录
作者:唐斯香 仄平  来源:河南戏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昆剧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中国  中国  地方戏  地方戏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演“传奇”,再创造一个传奇:《牡丹亭》导演陈士争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