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688)
报纸
(164)
图书
(50)
学位论文
(37)
会议论文
(1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95)
地方文献
(229)
非遗保护
(13)
才乡教育
(10)
宗教集要
(5)
红色文化
(2)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15)
2011
(65)
2008
(39)
2005
(23)
2004
(18)
1999
(24)
1996
(21)
1992
(17)
1989
(14)
1977
(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91)
中华戏曲
(1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
音乐时空
(1)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台湾学生书局
(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玉茗堂四梦
戏曲
博士学位论文
嬗变
社会审美心理
冯梦龙
评论
人文主义
八股文
士大夫阶层
《西厢记》
叶纨纨
《牡丹亭》
中国戏曲研究
余姚
喜剧气氛
小青
作者
戏剧文学评论
汤显祖
书法风格
价值
胡应麟
接受
古文家
主体认识
故事
描写
抗战期间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晚明戏曲】搜索到相关结果
955
条
"青衣"回归
戏曲
舞台--杂议陈俐和赣剧《青衣》
作者:
康式昭
来源:
中国戏剧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衣》
戏曲
舞台
回归
赣剧
《临川四梦》
电视连续剧
名著改编
汤显祖
描述:
不合适那不理想,无果而终。这时,名导谢平安向她推荐了电视剧《青衣》,找来一看,对眼了,大喜!便有了“青衣”回归
戏曲
舞台之旅。
性别与
戏曲
批评:试论明清妇女之剧评特色
作者:
华玮
来源: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妇女
中国戏曲批评
汤显祖
《牡丹亭》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描述:
其中以汤显祖的《牡丹亭》着墨最多,成就和贡献也最大。例如清康熙甲戌(1694年)刻成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三妇评本》),在中国戏曲评点史上就有着特殊的地位。 本文主要从批评的角度、批评的深意、批评的重心与批评的风格这四方面检视明清妇女的剧本批评(尤其是《三妇评本》),分别举出「女性观(关)照」、借题发挥以自抒胸臆、重人情甚於重辞章、重神悟甚於重评判这几个?括性的重要特色。 本文试图填补在研究明清妇女之文学表现上的一些空白,展现出她们在创作以外的评论活动,并突显了中国戏曲批评与评点中男性以外的男一种策略和传统。
从戏剧内涵的质变论戏文传奇的界说问题:兼论汤显祖
戏曲
的腔调
作者:
林鹤宜
来源: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文
传奇
质变
声腔
十二律京腔谱
汤显祖
描述:
以戏剧发展的事实做依据,叙体陈述传奇质变的内涵。 一个兴起於江左崑山县;一个发源自江右弋阳县,崑山腔和弋阳腔是
晚
明
传奇剧坛的双璧。却因?文献累积数量悬殊,造成崑山腔成?
晚
明
新剧种唯一声腔的印象
汤显祖“因梦成戏”
戏曲
观的形成及其审美价值
作者:
储炎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因情成梦
以梦写情
因梦成戏
描述:
实、寄托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剧作意蕴风格、艺术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更是
戏曲
编创的“主脑”与关捩,其中涉及到中国古典
戏曲
美学诸如“虚实”、“体用”、“传奇”、“真幻”等审美范畴.
从“举业八大家”之一到
戏曲
史上的“绝代奇才”:以《牡丹亭》
作者:
姚越超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八股文
描述:
曲创作中行文方式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的影响.
陈祖武 戴德
明
周建屏
作者:
暂无
来源:
曲靖史志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陈祖武 戴德
明
周建屏
李安平亲切慰问英模胡
明
裕
作者:
应春明
徐进
王晓雯
来源:
韶关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李安平亲切慰问英模胡
明
裕
许渊冲、许
明
英译《牡丹亭》分析:从翻译美学的角度
作者:
李怡凡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英译
翻译美学
审美价值
描述:
提供了合适的视角。而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标准“音美,形美,意美”恰巧照应了
戏曲
对美的要求。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牡丹亭》的语言,并结合许氏译论对许渊冲教授及其儿子许
明
翻译的《Dream
千回百转,乱煞年光:《牡丹亭》鉴读祝
明
富
作者:
祝明富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在杜宝的严格管制之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自家后花园都没有到过。杜宝请了个老先生陈最良教女儿读书,一方面要利用经典教条束缚她的思想,一方面希望她将来嫁到夫家能“知书知礼,父母光辉”。杜丽娘的母亲是杜的家教的执行者,看见女儿裙子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丫头春香来训斥一顿。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使正在成长的她感到异常苦闷。所以,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后来,在春香的诱导之下,她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
明
传奇的结构-《琶琶记》与《牡丹亭》析论
作者:
孙康宜
王瑷玲
来源:
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明
传奇的结构-《琶琶记》与《牡丹亭》析论
首页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