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54)
报纸(473)
图书(372)
学位论文(11)
会议论文(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64)
地方文献 (157)
红色文化 (24)
宗教集要 (22)
地方风物 (21)
才乡教育 (16)
非遗保护 (10)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06(97)
2004(92)
2003(66)
2002(82)
2001(58)
1997(58)
1996(66)
1991(22)
1982(11)
1957(4)
按来源分组
音乐出版社(13)
上海文艺出版社(8)
海峡文艺出版社(4)
上海戏剧(3)
科技信息(3)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
美术研究(2)
艺苑(1)
江淮文史(1)
艺术探索(1)
浅谈中国书院建筑
作者:张文剑  来源:文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院建筑  中国书院  发展历史  官学  陆九渊  祠堂  唐代  重文轻武  地方文化建设  藏书楼 
描述:有人说书院是中国的文化名片,也是某一种特定区域的文化和艺术的名片。还有人说,你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或古文化,应当考察中国的古书院:你想了解某一地区的古代文化乃至艺术,就无法绕开当地的书院
中国家禽》编辑委员会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家禽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编辑委员会  家禽  黄松  总编辑  杨山  师宗 
描述:中国家禽》编辑委员会
中国茶文化·导言》
作者:陈香白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  苏东坡  观照  审美主体  罗汝芳  中国文化  导言  百姓日用  叶氏  中华文化 
描述: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体系独特。若能将之作为一个综合的文化现象来加以考察,则不难发现其与中国文化的个性契合得何等密切。茶里乾坤:适足观照出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并如何外化于物态的、制度的、风俗的诸文化
有关中国古史分期的若干问题
作者:杨向奎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5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史分期  古代东方  封建社会  公社  款制  土地制度  役使  周礼  中国古代社会  家庭 
描述:概括出
中国“才子之乡”——临川
作者:李佐有 上官英慧  来源:城乡建设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市  临川文化  王安石  游国恩  激光应用  受控热核聚变  唐宋八大家  核物理学家  莎士比亚  毛泽东 
描述:中国“才子之乡”——临川
中国的狗文化
作者:朱积孝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史记》  《周礼》  狗肉  战国时期  司马相如  银雀山汉墓  女真人  出土文物  文化意义 
描述:中国的狗文化朱积孝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狗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象征体,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蕴含着深层民族心理结构,表现出多重复合的社会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态放射出卓异的光辉。其中,最
中国鸦片源流考
作者:吴志斌 王宏斌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鸦片烟  烟草  阿芙蓉  汤显祖  传入中国  阿拉伯  荷兰人  对外关系史  明末清初  罂粟壳 
描述:中国鸦片源流考吴志斌,王宏斌鸦片传入中国之后,作为珍贵的药材,曾在中国医药学上得到积极的应用;但作为麻醉性的奢侈品,它给中国却造成过巨大的社会灾难,使中华民族蒙受了100多年的羞辱。与西方国家相比
中国革新四帝
作者:暂无 来源:章回小说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商鞅变法  魏国  国家富强  贵族  王安石  汉族  契丹文字  神宗 
描述:犯法。孝公支持商鞅,惩治太子的两个老师为教唆犯。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乡邑大(?)”,连妇幼都能“言商君之法”。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文君继位,商鞅被杀,但秦法未变,为后代君王继承,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
作者:朱维铮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中国经学  经学史  王安石变法  周予同  汉武帝  董仲舒  公孙弘  儒学  封建王朝 
描述:各的现象。这在国内学术界同样存在。因此,目前讨论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时,在若干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上寻求共同语言,依我看是消除隔阂、求同存异的必要前提。
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精神
作者:李达五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民族精神  《文心雕龙》  忧患精神  意境  王安石  辛弃疾  《诗大序》  思维模式  《毛诗序》 
描述:类命运,都包含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出现过无数次的痛苦或欢乐的遗物,它们基本循着同一道路,就象灵魂中雕出了很深的河床,原来的四处漫溢、又宽又浅的生活之流水,突然在河床里汇成了巨大的河流”(荣格《心理学与文学》),诗人“通过给原始意象以形式,它就被翻译成当前的语言了,并使我们可能发现通往生命的最深的源泉的道路,那里有艺术的社会意义:它不断教育时代精神,它创造出时代最缺乏的形式”(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