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刘绍棠的童年经验和人格特征
作者:崔志远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童年经验  社会人格  自我人格 
描述:童年经验对作家的创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刘绍棠的童年经验中,胡汉交融的血统遗传和大运河的物质精神文化濡染,培养了他豪爽、慷慨、奔放、热情的个性;母亲意象的强大和父亲意象的薄弱造就他鲜活的感情世界和浪漫的诗情,他的艺术天才获得自由发展。这一切,形成他独有的人格结构。
至大成圣:陆九渊的心学理想人格学说
作者:张卫国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想人格  大人  本心 
描述:陆九渊的理想人格学说是其心学理论体系的魅力所在。他通过对历史上出现的圣人进行分析,向世人揭示了圣人有其独特的内涵、标志和特点。由于世人有其天赋的善端,并且受到成圣之后的无穷受用的驱使,所以每个人都有
秦砖汉瓦君子人格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八小时以外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诚信  君子人格  亚洲论坛  孔子  商品社会  修辞立其诚  历史文献  诚实守信  荀子  晏殊 
描述:华民族的传统。
晚周礼的文质论
作者:梅珍生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周    儒家  道家  文质  礼的形式  礼的本质  人的本质 
描述: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它脱胎于原始宗教禁忌,又是对宗教禁忌的包容性超越.它既包涵了"敬鬼神"的神灵崇拜内容,又有着规范人类群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原则的人文内涵.春秋战国时期,既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礼乐文明的奥旨得以充分阐扬的时代.当时杰出的
谭峭《化书》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
作者:丁祯彦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谭峭  陈景元  原始道教  道教学  统治者  太平经  道家  道藏  陈抟  抱朴子 
描述:(一) 《化书》旧名《齐丘子》,南唐时宋齐丘撰。此说有见于宋初张来《书宋齐丘化书后》、马令的《南唐书》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但与宋齐丘同时代的陈抟则以为非。据陈景元(号碧虚子)《化书后序》记载,陈抟曾对其弟子张无梦说:
王学流派的演变及其异同
作者:钱明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静  罗汝芳  归寂  王阳明  黄宗羲  百姓日用  圣人之道  道家  明清之际  本体 
描述:对传统价值观的否定。在“工夫”一系中,“主静派”以聂豹为代表创归寂之说。“主敬派”以邹守益等为代表,主张“以敬事为纲领”而“戒惧慎独”,以程朱的“主敬”救正阳明后学之偏,对顾宪成,高攀龙、刘崇周、黄宗羲都有影响。“主事派”以钱德洪、欧阳德等为代表,倾向于王阳明晚年的“事上磨炼”说,且以工夫取代本体,为后来的经世之学奠定基础。五派之中,唯“主事派”与“主敬派”尚能跟上时代步伐。以上的各种现实主义倾向到清初渐渐汇合成一大思潮,形成了中国思想启蒙的第一个高潮。
良知之道--阳明禅与儒学修道养静工夫
作者:王良范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经典  儒学  阳明学  王阳明  致良知  形上本体  道家  心学  陆九渊  儒者 
描述:良知之道--阳明禅与儒学修道养静工夫
黑城遗书(汉文)诠注目录导言(三)
作者:缅希科夫 王克孝  来源:敦煌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夏文  文书  西夏国  黑城  道家  女真人  吕惠卿  王安石  历书  儒家 
描述:要说一下。一本标题为《南华真经》(扉页上署名“南华真人”)是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原文的普通重刻本。另一个版本非常重要和有意思,有吕惠卿(约死于公元1106年),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在
朱陆《太极图说》之辩的文化误区
作者:张俊相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极图说》  周敦颐  《太极图》  陆九渊  道家  文化观  《无极图》  周濂溪  河上公  《宋元学案》 
描述:看作是周敦颐的创造,视《太极图说》为周敦颐整个思想的纲要。由此,他否认文中有道家的东西。双方之辩,书信往复,训诂考证,“几近万言,亦可谓无余蕴矣”,但谁也没能说服谁。后之学者,“宗朱者诋陆”,“宗陆者诋
浅谈《临川四梦》的非佛道思想
作者:万斌生  来源: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  佛教思想  汤显祖  佛道思想  思想影响  道家  观世音  临川四梦  吕洞宾  罗汝芳 
描述:邯郸记》……最后导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