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628)
报纸
(734)
学位论文
(171)
图书
(149)
会议论文
(4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617)
地方文献
(74)
红色文化
(14)
宗教集要
(8)
文化溯源
(6)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
(452)
2011
(520)
2007
(390)
2001
(227)
1991
(99)
1988
(132)
1986
(176)
1983
(120)
1981
(67)
1974
(97)
按来源分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中华诗词
(16)
人民教育
(15)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4)
武汉师院
(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大地主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
大地主阶级
士大夫
委婉
孔孟之道
复古派
司马光
分析
《答司马谏议书》
简洁明快
吕惠卿
命运
古代文学
基本观点
力量
王安石
《答曾公立书》
城镇职工
和谐
书
古典散文
《乌江亭》
《题齐安驿》
三皈依
古诗
妻子
两面派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路线斗争是不可调和的-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搜索到相关结果
227
条
王安石
、王安礼诗文创作比较
作者:
杨安邦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文学
王安石
王安礼
诗文创作
比较
描述:
文章对
王安石
、王安礼诗文创作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二人文风之异同,进而揭示临川王氏家族乃至宋代临川文学兴盛之况。
浅论
王安石
的诗歌审美心理及其嬗变
作者:
刘文辉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歌
审美心理
意象
艺术思维
描述:
审美心理是属于文艺心理学的范畴,它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王安石
作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诗人,其诗歌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凸现出其审美心理及其嬗变,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
王安石
对审美意象选择
王安石
的养廉之法与新加坡的反腐之道
作者:
李宏吉
来源:
理论与实践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新加坡
廉政建设
反腐败斗争
公积金制度
描述:
北宋政治家
王安石
在担任三司度支判官时曾向宋仁宗皇帝上万言书,针砭时弊,倡导改革。其中,就吏治养廉之法开出药方:“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
词至熙丰体变新——
王安石
词考论
作者:
汤江浩
来源:
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词
讨论
描述:
王安石
词作数量不多,佳作也较少,在词史上却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对
王安石
词作的内容、形式、承传、影响等方面试加探索,以确定其在词史上的独特位置,应是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
答
程芸博士对我汤显祖研究的批评
作者:
徐朔方
来源:
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程芸
文学创作
生平
《秀才说》
描述:
答
程芸博士对我汤显祖研究的批评
善变法的
王安石
不善用人
作者:
任国光
来源:
领导科学杂志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吕惠卿
变法派
宋神宗
保守派
善变
制置三司条例司
善用
青苗法
王安石
变法
描述:
善变法的
王安石
不善用人
王安石
礼学思想述略
作者:
曹清华
来源:
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化研究
述略
文集
孔子
表现形式
先王
宋代
礼学思想
荀子
描述:
…扬雄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然于墨、晏、
时尚礼品
书
更应是精品
书
作者:
于青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礼品
书
精品
装帧设计
收藏价值
精装本
《十万个为什么》
社会文明的进步
图书
少年儿童出版社
平装本
描述:
时尚礼品
书
更应是精品
书
试论
王安石
变法中的军政改革措施
作者:
徐正华
何建华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省兵
将兵
保甲
养马
军器监
描述:
王安石
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军政改革是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省兵、置将、保甲、养马、军器监等对于巩固封建统治,担转北宋在军事上对西夏、辽作战中屡屡失败的不利局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王安石
与苏轼关系新论——兼论宋学流变中新学与蜀学之争
作者:
刘成国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新学
蜀学
描述:
王安石
与苏轼之间,虽然曾经一度因为道德文章而相互倾慕,但终其一生,二人关系“怨”多于“谐”。这不仅是因为二人个性气质之迥异,更是出于二人所学之不同。因此,
王安石
与苏轼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实质上隐含着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