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23)
报纸(299)
图书(28)
学位论文(27)
会议论文(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19)
地方文献 (122)
文化溯源 (94)
非遗保护 (26)
宗教集要 (13)
地方风物 (7)
才乡教育 (3)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87)
2013(75)
2012(94)
2011(88)
2009(61)
2008(56)
2007(42)
2006(46)
2004(29)
2002(8)
按来源分组
师道(2)
吉林教育(2)
基础教育参考(1)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1)
语文教学之友(1)
中国美术馆(1)
现代教学(1)
中小学管理(1)
中国烹饪(1)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
课堂应是充满爱的课堂
作者:王燕虹  来源:新教育(海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  课堂  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  小学生  学生个性  学生个性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  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  新课程  新课程 
描述:新课程呼唤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爱的课堂。小学生刚走进学校.他们就像那细嫩的芽儿.需要更多的关爱、呵护和引导。教师应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有道德的课堂应是情感体验的课堂
作者:王恒富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生活  情感体验  新课程理念  学生体验  现代教学  教室  学生素质  有限  时间 
描述:现代教学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用新课程理念去设计、组织、反馈教学,把有限的“教室课堂”教学活动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中.不断拓展和延伸“教室课堂”,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腾出一定的时间
有效课堂应是一个“方、张、松”的课堂
作者:韩国存  来源:浙江教育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有力  充满张力  追求轻松  有效课堂 
描述:有效课堂是当前教育界广大教师所迫切追求的,但对于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大家则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教学有方的课堂、充满张力的课堂、追求轻松的课堂。这不失为一家之言,值得玩味与探讨。
李觏文化观的平民情结
作者:朱人求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文化  文化          平民情结  平民情结 
描述:在中国文化史上 ,李觏是第一个自觉地以“文”指称“文化”的思想家。他的文化观是以礼论为核心 ,以平民价值为取向 ,以康国济民为目的的儒家淑世主义文化观。李觏以其对礼文化的系统建构和平民关切在中国儒学
校园文化建设应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校园文化的育人
作者:赵景辉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  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 
描述: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开展德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培养四有人才的摇篮。
王安石风俗思想简论
作者:高有鹏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风俗思想  风俗思想  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  社会  社会  文化  文化 
描述:括思想建设的相互协调,形成美俗、良俗,直指时弊,即流俗。其风俗思想既有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的时代性与实践性,又有博取众收,对传统文化包括风俗文化的理性审视,经过深入思索所作的批判总结,表现出其风俗思想
李纪顺将返课堂
作者:暂无 来源:大河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连日来,本报先后以《大学,我要读下去》和《“民工大学生”引来如潮关爱》为题,报道了焦作工学院的学生李纪顺为完成学业到建筑工地打工的事情。昨日,一些单位和个人来到本报,与李纪顺见面,并将学费交给校方代表。 昨日一大早,焦作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王书卿书记专程从焦作赶到郑州:“快放弃建筑工地的活儿
课堂应是绿色的
作者:暂无 来源:教育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课堂应是绿色的
课堂应是“草原”
作者:暂无 来源:江苏教育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课堂应是“草原”
来自日常课堂的困惑
作者:李弗不  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实录  优秀学生  公开课  困惑  王安石  课前准备  教师  日常教学  学科教学  老师 
描述:社会有没有责任?王安石父子有没有责任?教师让一、二组的同学做正方,三、四组的同学做反方。经历了小组讨论,正反双方对辩。如此一来一往,课堂煞是热闹。当辩论到王安石父子有没有责任时,正方严厉地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