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3)
报纸(137)
学位论文(12)
图书(1)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47)
地方文献 (42)
地方风物 (5)
红色文化 (3)
文化溯源 (2)
宗教集要 (2)
非遗保护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27)
2012(33)
2011(30)
2010(30)
2009(20)
2008(23)
2007(17)
2006(19)
1999(6)
1983(3)
按来源分组
戏剧艺术(3)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版)(2)
看世界(2)
新华文摘(1)
核地知与行(1)
语文教学研究(1)
东坡赤壁诗词(1)
新语文学习:高中(1)
群言(1)
江苏政协(1)
“形”与“型”有什么区别?:应是“U型钢”
作者:高良槐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形”  型钢  咬文嚼字  文字问题  栏目  精神 
描述:,并提供更多急需解决的语言文字问题。
论刘绍棠乡土文学的民族性
作者:李旭  来源: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乡土文学  民族性    民族文化  精神 
描述:刘绍棠自觉而坚定的追求,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完成了他的乡土文学与民族化的成功结合。他的作品不仅有民族的形式,也有民族的内容,更有民族精神文化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我国的民族文学,创造了独特的乡土文学新风尚和关学范式。
大观园美人繁花的乐土
作者:萧驰 南楠  来源:风景园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观园  爱情主题  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戏曲  关联  西厢记  女主角  牡丹亭  红楼梦  程式化  园林  现象  情节  恋人  花园  场景  宝玉 
描述:<红楼梦>情节中爱情主题的重要,或许令人把大观园与一类花园相关联--它是才子佳人戏曲、小说中为恋人所设的程式化场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①大观园中宝玉和黛玉以<西厢记>、<牡丹亭记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的日本化现象
作者:陈进国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台湾佛教  日据时期  民俗佛教  日本佛教  日本化  日本曹洞宗  台湾省  文化认同  临济宗  民间宗教 
描述:台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据时期佛教之状况,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问题,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对这一时期在日本当局蓄意推动下日本民俗佛教、缁衣佛教日本化的现象作了深入论析。
从传统到“青春”:昆曲《牡丹亭》传播现象分析
作者:梅不寒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青春版  牡丹亭  传播 
描述:世的《牡丹亭》,是如何从舞台走向大众媒体、从中国走向海外的。这一部分不仅探讨近现代《牡丹亭》舞台传播与媒体传播现象,亦论及并回顾了其海外跨文化传播历程,并引发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现象”的初步思考
昆曲与青春版《牡丹亭》现象(文艺点评)
作者:廖奔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昆曲是中国文化晚近时期的智慧结晶,是把东方哲学精神与美学趣味结合、经过悠久的过程逐渐蒸馏、凝结为纯美的舞台艺术产物,是东方古典艺术的极致。现代艺术寻源,必须经过这里。然而若干年前,社会大众似乎忘记了
少数派报告:2008年中国舞蹈现象分析
作者:梁戈逻  来源:舞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舞蹈  牡丹亭  中国现代舞  演出  自信心  少数  舞台  分析报告  行业  危险 
描述:且听少数派关于中国舞蹈界2008年之现象的分析报告。
青春版《牡丹亭》现象的传播学思考
作者:吴越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白先勇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传播学  传播学 
描述:青春版《牡丹亭》被看做21世纪初叶最令人瞩目的文化传播现象之一。以传播学的视角进行思考与分析,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与四个传播策略密不可分,即:名人影响与名人作为、顺应时代的双重定位、美轮美奂的包装
白先勇的《牡丹亭》使命 不只是戏,是文化现象
作者:白先勇 洪绫襄  来源:远见杂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惊梦;是九岁那年聆听梅兰芳的一曲〈游园〉。 寻梦:是数十年来对崑曲不变的执着以及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圆梦:是号召大中华文化圈的各界精英,共同推动中国的文艺复兴。 白先勇在「远见人物论坛」中,宣示了他的决心。
“苏州昆曲现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作者:潘福能  来源:江南论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昆曲  苏州市  借鉴意义  牡丹亭  保护条例  白先勇  新世纪  基本情况 
描述:新世纪以来的十年,苏州昆曲摆脱困境得到发展,一批新版的昆曲经典蜚声海内外,创造了"苏州昆曲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今后苏州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一、苏州非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