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九渊德育思想的现实转换
-
作者:陈明华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德育思想 特点分析 创造性转换
-
描述:本文从分析陆九渊德育思想及其特点入手,提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化发展三个层次所确立的价值坐标体系中实现陆九渊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
王益的现实版《变形记》
-
作者:暂无 来源:劳动者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4月1日是愚人节。据说也是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的生日。 但愚人王益一点不愚,反而聪明绝顶,多才多艺。曾高分考入北大历史系,酷爱音乐,经常花公款飞出境,去听交响乐,虽不识谱,却写成一曲庞大的交响乐《神州颂》,供中央乐团演奏。放在宋代,能与浪子柳永为伍,独领一代风骚可能很大。 可惜,当代中国文人都很
-
高考作文应是现实教育“风向标”
-
作者:暂无 来源:教育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高考作文应是现实教育“风向标”
-
论苏轼农村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
作者:俞浩胜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贡献 中国封建社会 劳动人民 苏轼 现实主义精神 北宋时期 少数民族 王安石变法 墓志铭 农村诗
-
描述:苏轼是一位留心观察社会、有志经世济民的作家.在他留下来的二千七百多首诗中,广泛地反映了十一世纪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而描写农村是其中的一个突出内容。具体分析和探讨这类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
-
陆九渊德育思想的现实转换
-
作者:陈明华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德育思想 特点分析 创造性转换
-
描述:文章从分析陆九渊德育思想及其特点入手,提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化发展三个层次所确立的价值坐标体系中实现陆九渊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
曾巩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
作者:朱尚贤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曾巩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
高考应是现实教育“风向标”
-
作者:暂无 来源:教育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考作文题 现实教育 作文命题 新中国成立 高中教学 命题思路 全国高考
-
描述:高君波6月10日在《大众日报》上撰文:今年全国6个省份的高考大作文命题,直指四川大地震。一些多年从事高中教学的老师表示,将当年的大事件话题作为高考作文题的做法,超出了以往常规的命题思路,在全国高考中非常少见。这种在
-
王安石 直面现实 作改革家
-
作者:西江月 来源:东方养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 中国历史
-
描述:唐的四分之一。而且与之对峙的政权全都强横雄壮,堪谓“强敌环伺”。宋太宗赵匡义两次北征大辽,均以大败收场,主动征讨的结果换来对契丹人的屈膝求和。明人章衮在《书临川文集后》中有一段话,精辟地描述当时的状况: “宋之有天下,燕云尽失。契丹已强于北,元昊继起,兵力又夺于西。不能数战,则其势不得不出于求和。转输金缯,每岁不赀。卑礼甘言,惟恐挑祸。汉之文景,国辱而民不困,时则有文景之辱而无文景之利,此盖凛然不可恃以常安之势也。” 与顽固派较力 王安石生活的真、仁、英、神四朝,比起高祖、太宗时期,每况愈下。 真宗之初,便有澶渊之盟,每年向辽贡奉大量银帛。为国防计,北宋养了一支一百多万人的军队,军费开支竟占政府岁人近八成之巨。而这支庞大的军队却毫无战斗力,骑兵不会骑马,水师不习水战。
-
高考应是现实教育“风向标”
-
作者:暂无 来源:教育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考作文题 现实教育 作文命题 新中国成立 高中教学 命题思路 全国高考
-
描述:今年全国6个省份的高考大作文命题,直指四川地震。一些多年从事高中教学的老师表示,将当年的大事件话题作为高考作文题的做法,超出了以往常规的命题思路,在全国高考中非常少见。这种“在所有人预料之中,同时又在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以直击大事件为作文命题的做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考中还没有类似案例.
-
黄仁宇的价值
-
作者:御夫 来源:新西部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仁宇 西部大开发 “大历史观” 阶级斗争 《万历十五年》 历史人物 文化内涵 王安石新法 《论语》 思维模式
-
描述:平淡淡的一年。正好安息。五六十年代的一拨人,接受的教育中有一门主课,这就是历史。所谓历史,在我的印象中和蟋蟀咬仗没什么区别,领袖有言:“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失败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区别只在于,我们被告知,应当从道义上无条件支持那些总是受压迫的红头蟋蟀。后来为顺应政治的需要,中国历史又简化为儒法斗争,反倒把我搞糊涂了,这使阶级斗争史中一些明显的坏人成了正面人物。可不管怎么变化,历史似于是一门多余而无用的学问,它不告诉你过去,也无法启迪现在,预示未来,它仅提供几个八股思维模式,一大堆抽象生硬的概念,犹如布满塑料花草的枯井,有窒息生命的阴渗却无废墟古迹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对那个年代历史学的看法,整整4年,我是靠着小说这个窗口来排遣内心郁闷的。也就是这个时候,我读到了黄仁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