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和而不同”的历史解读
-
作者:刘蕴之 来源:中国文化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和而不同” 王安石 柳宗元 《柳子厚墓志铭》 嵇康 “同而不和” 王叔文 晏子 现代汉语 山涛
-
描述:话试译》中说:“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读了之后,仍觉不甚了了。于是再翻看前面的《解说》,《解说》道:“和者无乘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这个解说倒十分传统,大约也符合孔夫子的原意,但和、同的内涵,仍不能明。
-
昆剧《牡丹亭》的当代解读
-
作者:金鸿达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牡丹亭》 汤显祖 明朝 戏剧剧本 结尾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人物形象
-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称得上是明传奇的扛鼎之作。关于《牡丹亭》的研究、争议从明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课题。从舞台演出的历程与形态看,《牡丹亭》也可谓是传奇中的传奇:在中国的剧坛上恐怕找不出一个剧本像《牡丹亭》那样在舞台上几乎不间断地被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读
-
作者:张莉萍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天上人间 王安石 人生感慨 政治斗争 司马光 苏轼 板书设计 模糊感觉 喝得大醉
-
描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读
-
“黄鹤”意象解读
-
作者:王玉仁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鹤 黄鹄 黄帝 仙境 道教
-
描述:黄鹤,并不是黄色的鹤。在上古,"鹤"与"鹄"音近,"黄鹤"是由"黄鹄"通变而来。而对这种通变予以广泛认同的社会原因,则是道教所描绘的仙乡乐土。"黄鹤"的"黄"意味着其卓而不群的仙风道骨,黄鹤,是道家的一种仙鸟,在它的身上,寄托着广大人民和统治阶级"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共同愿景。
-
解读汤显祖的“至情观”
-
作者:易新香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至情观 至情观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的解放。通过对《牡丹亭》的溯源及解读,挖掘其"至情观"的内涵: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至情境界。
-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
-
作者:宋俊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版 至情版 青春版 青春版 建构 建构 重构 重构 解读 解读
-
描述:的大旗;而昆曲情结、文化复兴的使命感与文化遗产与文化经济的时代潮流相呼应,则使白先勇用青春来感召观众。在经典热的今天,梳理《牡丹亭》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的过程,反思文人如何用自己的理念来塑造经典
-
道德和法律:古典戏剧的现代解读
-
作者:陈国祥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代解读 古典戏剧 高中语文第四册 《西厢记》 《牡丹亭》 法律 道德 才子佳人
-
描述:情于自己的一场幽梦,却又复生于自己看似虚无缥缈的一生执著。
-
青春版《牡丹亭》的大众文化解读
-
作者:张一美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文本 白先勇 受众 昆曲艺术 大众文化 生产者 美学思想 读者参与 罗兰·巴特
-
描述:一、青春版<牡丹亭>与生产者式文本 法国文学理论家、评论家、结构主义学者罗兰·巴特在
中提出读者式文本与作者式文本的概念.
-
论明清时期女性对《牡丹亭》的解读
-
作者:沈毅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女性解读 女性解读
-
描述:价值.
-
《牡丹亭》中人物的精神分析解读
-
作者:张嘉欐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牡丹亭》 《牡丹亭》 人物 人物
-
描述:文章将《牡丹亭》分作上下本,以精神分析学理对杜丽娘和作家进行心理研究,解读分析杜丽娘的本我、超我、自我及对剧情的影响,提出了本我戏与自我戏的见解,也认为作家主情论与士不遇的创作心理分别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