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巷总理”王英为民当好家
-
作者:暂无 来源:杨浦时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2003年起,王英开始担任公助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辖区内多为上世纪50年代自建公租房,硬件设施差,低保人员多,管理困难大。但是,王英和同事们却坚持处理好每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尽力解决居民
-
王英:13年坚守彰显母爱光辉
-
作者:姜爱民 来源:枣庄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 姜爱民
42岁的王英是枣庄贵诚集团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小百货组柜组长,在近日企业举办的“三?八”妇女节系列评选活动中,她被评为“最美女人”,人们不仅为她20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
“看比赛很享受”本报记者王英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卫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8月9日,超级皮卡排位赛在沙坡头景区北区举行。
在比赛场地,记者看见有好些游客坐在事先选好的位置上观看比赛。“快看,这车真漂亮,很是霸气。听说这些车都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呢。”“我要是也能试驾一下就好了。”
市民闫庆春告诉记者,前几天他通过报纸、电视知道中卫要举行超级皮卡挑战赛,他兴奋了好几
-
下岗女工王英十年带出40名“小老板”
-
作者:暂无 来源:哈尔滨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吴昌林 记者 赵琳)昨天,53岁的王英大姐一如往常早早来到位于绝缘社区内的鑫欣面食餐饮店,为20多名前来学艺的徒弟“上课”。“现在,我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生活也好了,就想着帮助下岗姐妹
-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王英
-
作者:暂无 来源:黔西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在新课改大潮中,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呈现出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的状态,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的有效性
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
-
王英茹:敢啃“硬骨头”的女工程师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妇女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当刚刚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胸口挂着大红花的王英茹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很难让人相信,她就是那位京津地铁工程界、以敢啃“硬骨头”著称的“王总”。
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王英茹一直在男人称雄
-
八旬老人看盛会本报记者王英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卫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8月8日,2012年(宁夏·中卫)沙坡头超级皮卡挑战赛暨首届中国超级皮卡大会开幕之际,一大早便有许多百姓走上街头,等待着车辆及车手的到来,以亲眼目睹这场赛事,并为参赛车队加油鼓劲。
记者在人群中看见一位老人手里拿着凳子,就好奇地上前询问。“老奶奶,你们怎么知道今天有比赛啊?”“我是在报纸上看见
-
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
作者:刘丽荣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
吴澄哲学思想研究
-
作者:杨璐璐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澄 理学 心学 宗朱兼陆
-
描述:响了吴澄,中国哲学史上其他著名理学家的思想也在吴澄的哲学体系中能观察到踪迹,所以吴澄所研究的哲学内容也逃脱不出理气、心性、善恶等基本的哲学命题。吴澄的哲学思想中的心学理论一方面弥补了理学
-
苏轼与王安石政治关系研究
-
作者:刘森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政治关系 思想变化
-
描述:,第一章是探讨苏洵与王安石关系,苏轼对王安石的初步印象可能便来源于其父,其父对苏轼的思想成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探讨《辨奸论》的真伪问题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经过考证,最终得出了《辨奸论》为苏洵所作的结论,为后来的立论创造土壤。第二节为苏洵与王安石交往时间考,细致的整理资料后发现,学界一致认同二人相会在嘉祐元年,但经过考证,确切时间是嘉祐六年,嘉祐六年方是苏洵与王安石关系的分水岭,尤其在考证送裴如晦出知吴江的宴会时间,通过之前学界未用过的《嘉靖吴江县志》将时间确定在嘉祐六年。第三节分析苏、王交恶的原因,首先是张方平对苏轼思想之影响,而最主要原因当是二人政治主张之不同,甚有针锋相对之意。第四节探讨《辨奸论》之影响与意义,《辨奸论》之出现也便意味着二人之仇怨已至无法可解之地步,便如鸿沟一般隔开二人,以至于对后来苏轼兄弟与王安石之态度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贯穿一生。第二章主要论述“乌台诗案”之前苏轼与王安石之关系,此时期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这是苏轼与王安石激烈争斗的阶段,第一阶段为苏轼入京至王安石参知政事阶段,由于此时王安石尚未入相,二人之争斗限于“暗战”方式,互有抨击但属于政见之争,此阶段以苏轼的《进策》为主,对王安石之变法思想提出很大的疑问,所以此阶段可称为“矛盾蓄势期”,此阶段特点就是苏轼与王安石处在一种互有攻击,但尚在一种可控制状态,虽暗中俱有火气,表面上尚未针锋相对。第二阶段为王安石入相到苏轼出知杭州阶段,在此期间,由于王安石参知政事,他的政治主张也由政论而被定为国策,于是苏轼公开的猛烈抨击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也以手中权力向苏轼报复,甚至不惜动用政治手段诬陷苏轼,这一阶段是二人矛盾的高峰期。第三阶段就是苏轼出知杭州至“乌台诗案”阶段,这一阶段由于苏轼远离了权力中心,所以苏轼只能以诗歌发泄牢骚的方式表达对新法的不满,相对于在京城时期与王安石的巅峰对峙,此时进入平缓期,但是在此期间苏轼之思想却有微妙变化,在实践中苏轼逐渐看见了变法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于是苏轼“因法以便民”。第三章是从“乌台诗案”到王安石去世,这是二人矛盾的缓和期,分为两节,第一节围绕“乌台诗案”展开,“乌台诗案”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让苏轼痛定思痛,于是苏轼在此期间表达了一些悔意,其中固然有无奈之举,更多的还是真心反省,这也是苏轼思想的变化期。第二节主要探讨金陵之会的意义,这是苏轼与王安石达成和解的重要一步,苏轼思想的逐渐转变为相会王安石提供了最有力的条件,于是二人达成初步一致,也成为后面苏轼维护某些新法的基础。至此苏轼思想完成了转变,由最开始的要求变革,到反对新法,再到初步认识新法,再到深深反省再到最后的维护变法,苏轼的思想完成了一个循环,但是这却是一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在变化中改变着与王安石的政治关系。第四章是后王安石时代,苏轼与其的关系,金陵之会的达成一致,苏轼便以旧党的身份维护了某些新法,虽然其中仍有对王安石的痛诋,但,却是非正常状态下的非常手段,并非是其本意,苏轼对王安石还是颇有钦敬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