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61)
报纸(37)
图书(3)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9)
地方文献 (142)
宗教集要 (3)
按年份分组
2014(29)
2013(19)
2012(29)
2011(20)
2010(28)
2009(17)
2008(20)
2005(15)
2004(7)
1985(3)
按来源分组
四川戏剧(4)
艺海(2)
长城(2)
今日南国(1)
视野(1)
新青年(1)
读者(原创版)(1)
北方文学:下半月(1)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1)
中学教学参考(1)
农民幸福指数提升应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旨
作者:范迪军  来源:中国城乡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民生活  幸福  指数  社会福利  精神文化  提升  核算体系  高度重视  科学发展观 
描述:农民幸福指数,应是一个衡量农民对自己生活区域的物质环境、社会福利和精神文化满足感的综合核算指标。鉴于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只注重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周礼与《国风》中的爱情诗
作者:侯爱华 袁义方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国风  爱情 
描述:;风诗中的爱情悲剧,大都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阻挠;弃妇诗,则是当时男尊女卑的集中反映。
试议汤显祖《牡丹亭》人权思想的表现:杜丽娘形象凸显的人权思想
作者:肖澍娟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权  权利  爱情  《牡丹亭》 
描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所创作的《牡丹亭》是一部极为有价值的作品,它描写的不仅仅是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更值得人们所关注的是作品之中透露出来的一股思想——人权思想,尤其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强烈的体现了这一点,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白先勇:我仍然相信纯真的爱情
作者:暂无 来源:长沙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记者田芳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却坚守着昆曲的青春念想,8年过去了,昆曲走进了高校的舞台、登上了剧院的舞台,并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总共演出200多场,得到了世界观众的认可,这都归功于白先勇先生八年如一日的坚守、努力和创新。10月30日,青春版《牡丹亭》将登上湖南大剧院的
《牡丹亭》:古典爱情的现代演绎
作者:暂无 来源:南充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伴随着充满浓郁江南风情的乐曲,在姹紫嫣红的“春天”,“春神”与“花仙子”翩翩起舞……9月12日晚8时,大型舞剧《牡丹亭》在南充大剧院首演。该舞剧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独具匠心的舞美设计,使整台舞剧富有诗意,同时散发出奇幻而瑰丽的现代气息,让观众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记者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作者:梁素芳  来源:河南农业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爱情描写  爱情描写 
描述: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我国古典戏剧"双璧"——《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二人虽然都具有为追求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大胆叛逆的精神,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二人的爱情经历、过程以及由此表现出来
《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作者:陈彩华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红楼梦》  《红楼梦》  爱情观  爱情观 
描述:戏曲<牡丹亭>和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两部里程碑式的情爱作品,文章主要对作品主题和内容体现的爱情现及杜丽娘与柳梦梅、林黛玉与贾宝玉体现的爱情理想略作分析.
《牡丹亭》的爱情哲学解读
作者:刘丽萍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爱情哲学  爱情哲学  愿望表达  愿望表达 
描述:之所以对其爱情哲学进行如此描写,主要是想表达其在现实中勇于冲破封建束缚的愿望,但事实上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具有不可忽略局限性的。
论《牡丹亭》非爱情
作者:沈琴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爱情  爱情     
描述:本文通过将《牡丹亭》与其他传统爱情剧所做的对比来说明《牡丹亭》与其他爱情剧的差别。从男女主角见面篇幅、情与性的关系和所表达的情感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剧《牡丹亭》其实并非是爱情剧。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作者:施祥爱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爱情描写 
描述:《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经典代表,两部作品都以推翻封建礼教,突破传统爱情婚姻观念作为主题思想,并塑造了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但是由于两部作品创作时代和社会背景有所不同,所以在爱情描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