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737)
报纸
(549)
学位论文
(85)
图书
(84)
会议论文
(3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311)
地方文献
(149)
红色文化
(16)
文化溯源
(14)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
(221)
2007
(171)
2004
(103)
2001
(75)
1999
(93)
1996
(68)
1986
(64)
1984
(43)
1958
(3)
1955
(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172)
戏剧艺术
(58)
文学遗产
(22)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贵州文史丛刊
(5)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2)
当代学生
(1)
上海远东出版社
(1)
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戏曲
声腔
表演
传奇
《牡丹亭》
汤显祖
《诗经》
作者
四十年
牡丹亭
四大名剧
劳动人民
作品
北京大学图书馆
研究动态
作家
十七年
剧中人物
剧作家
南词
坐隐园
海盐腔
个性意识
传奇剧
俗
大团圆
孙楷第
场上
风雨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汤显祖和他的传奇】搜索到相关结果
103
条
情、梦、幻
作者:
毛小曼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人格理想
戏曲创作观
戏曲作品
描述:
分析了
汤显祖
人格理想的内涵、形成这一人格理想的人生经历背景以及当它在现实层面中无法实现时,
汤显祖
在人世与佛道之间两难归依的矛盾心理。
汤显祖
的人格理想是在传统思想的熏染和时代思潮的激荡下,受到他蹇涩
论杜丽娘形象的独特性与价值
作者:
陈湘庸
来源: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汤显祖
《牡丹亭》
描述:
汤显祖
笔下的杜丽娘是个性意识、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者。肯定人的欲望、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正是其形象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之所在。
白先勇三写《牡丹亭》
汤显祖
诗词不敢改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白先勇三写《牡丹亭》
汤显祖
诗词不敢改白先勇小时候随家人看梅兰芳、俞振飞的昆剧《游园惊梦》,从此与昆曲,尤其是《牡丹亭》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并不懂戏,可是《游园》中《皂罗袍》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
绮梦:自然和高尚──论
汤显祖
戏剧中的性描写
作者:
徐保卫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剧
性描写
自然本性
描述:
汤显祖
戏剧中的性描写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立场和作为人类良心的作家的正义立场。他认为健康、合理的性事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代表了个体生命意志的张扬。
汤显祖
佚文三篇考论:[版本辨伪]
作者:
郑志良
来源:
文献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版本
辨伪
描述:
汤显祖
佚文三篇考论:[版本辨伪]
“
汤显祖
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
汤显祖
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录
《牡丹亭》的魅力
作者:
朱栋霖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情
情
梦
梦
牡丹亭意象
牡丹亭意象
描述:
“牡丹亭意象”所寓托的戏剧动作是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死而生 ,是
汤显祖
“情”的理念的戏曲与美学的呈现、杰出的美学的创造。
尴尬人逢尴尬事——《牡丹亭·闺塾》中的陈最良
作者:
戴元枝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闺塾》
陈最良
汤显祖
人物形象
艺术风格
描述:
在《闺塾》这出戏中,
汤显祖
以其生花之妙笔,塑造了三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率直、敢于反抗的春香,稳重而不乏对自由渴望的杜丽娘,迂腐气十足的陈最良。作者在嘲弄陈最良的同时,又饱含着同情
传统戏剧《牡丹亭》
作者:
杨乐
来源:
琴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音乐
《牡丹亭》
爱情主题
明代
汤显祖
家庭教育
音乐教育
描述:
在中国传统戏剧音乐中,有两首有关爱情主题的传世之作。一个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另一个就是明代
汤显祖
的《牡丹亭》。这两首不朽的艺术精品,都以其高扬的至情表达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成为我国古代
《牡丹亭》文化意蕴的多重阐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戏剧艺术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钱华
《〈牡丹亭〉文化意蕴的多重阐释》
汤显祖
故事情节
审美意义
悲剧性
二重人格心理意象
描述:
汤显祖
的《牡丹亭》以其虚幻复合的艺术情境与丰厚奇特的文化意蕴,历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审美兴趣,面对这样一部经典名著,任何一个固定的视点都容易造成对作品的遮蔽。钱华在《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上发表同题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