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240)
学位论文(565)
图书(238)
会议论文(95)
报纸(3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867)
地方风物 (118)
地方文献 (115)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宗教集要 (13)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3(174)
2012(239)
2011(211)
2010(190)
2008(178)
2007(177)
2001(71)
1984(42)
1960(11)
按来源分组
上海人民出版社(4)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广陵书社(1)
巴蜀书社(1)
王安石咏物诗研究
作者:吕青云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詩  王安石  詠物詩 
描述:緣的詩類。故而在其定義上,本文作了狹義和廣義的區分。狹義概念上的詠物詩,即限定了所詠之物的物類範圍和主體地位,這是詠物詩的獨特性之所在;廣義的詠物詩概念,則不限定所詠物類,只要求詩人對物的觀照和描寫是一種宏觀的把握。 傳統對詠物詩的要求和評價標準多為“貴有寄託”和“不即不離”。缺乏寄託的的詠物詩往往被前人譏為詩謎。但詠物詩中要有所寄託,則需把握好詠物與寄託的關係。若寄意直露乃至遠離了所詠之物,便是不著題;或者對物著意細緻刻畫,又可能導致詠物之外的意旨成為可有可無的尾巴。對詠物詩“不即不離”的理解和處理是相當靈活的。離形得神可謂“不即不離”,物中有人也稱得上“不即不離”。寄託入詩也是達到“不即不離”的手段之一,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指向詠物詩的創作關鍵:詠物的同時跳出物的局限。 據《王荊公詩注補箋》,王安石的詠物詩約占其詩歌總數的十分之一。其中,無寄託的詠物詩略多於有寄託的詠物詩。無寄託的形容類詠物詩多取材於植物、天象,體物工巧的同時又能不局於描形摹色,或者賦物以人趣、或者在結構上精心構思層層轉折、或者側面烘托渲染、或者抒發情思,可謂“不即不離”。寄託類詠物詩則多取自動物、器物及有傳統比喻内涵的植物,借助這些
抚州采茶戏音乐研究
作者:汪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抚州采茶戏  历史溯源  音乐形态  文化语境 
描述:的时间顺序,本文将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性时期:孕育成型期、发展成熟期和当代现状。第二章主要针对所研究对象的本体形态进行深入、微观的音乐技法分析,归纳其曲调程式性特征、结构程式性特征和伴奏程式
《牡丹亭》改本研究
作者:赵天为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选本  折子戏  情节结构 
描述:《牡丹亭》改本研究
郭沫若的王安石研究及其特色
作者:马玉臣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郭沫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 
描述:郭沫若的王安石研究及其特色
王安石四六研究
作者:施懿超  来源: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派  苏轼派  王安石四六 
描述:宋四六在北宋大致发展为两派,即王安石派和苏轼派。“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本文通过对王安石四六特色的具体分析,认为王安石四六和欧阳修、苏轼四六的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王安石四六谨守法度,自成一派,王安石四六尊体的理论和做法在南宋得到响应。
筮人“掌三易”及《周易》在先秦的传播
作者:廖群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易  周易  占筮  周礼  左传  国语 
描述:能够成为“六经”之一并传世至今,正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周礼》“六诗”与周代的乐教传统
作者:杨朝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周礼·春官宗伯》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不难看出,《周礼》六诗与《诗
周礼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建的影响深度
作者:王大勇 石戎  来源:山西建筑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礼制思想  规划思想  城市建设 
描述:探讨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进展的特点,论述了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受到了儒家学派礼制思想的影响,而后从两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因素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礼玉文化浅释:以《周礼》为中心
作者:刘会会  来源:甘肃农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礼玉  周礼 
描述:礼玉,指作为礼仪代言的玉器。我国礼玉文化源远流长。《周礼》中记载的以玉为礼的礼玉制度,通过对礼玉的种类、质地、颜色、形状、大小以及文饰等的分析,阐释了礼玉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在等级制度中的功能,并从礼
新得《重校古周礼》版本考
作者:谷颖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仁锡  《重校古周礼  版本 
描述:《重校古周礼》是据《古周礼》为底本所作,故内容与《周礼》内容略有不同。今我图书馆新得一古本《重校古周礼》,其版本不定,仅以此文略加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