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苏轼政治思想管见
作者:邱俊鹏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思想  苏轼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政治地位  文学史  经济地位  历史实际  地主阶级  宋仁宗 
描述:级的立场。这是不符合苏拭的思想和历史实际的,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略论苏轼的政治道路
作者:杨运泰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变法  北宋  四大家  政治态度  道路  司马光  革新运动  文学史  封建士大夫 
描述:“文湖州竹派”的中坚分
阮大铖批评论
作者:邱建新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批评论  阮大铖  明末清初  章太炎  五言古诗  文学史  散原  陶谢  诗歌  汤显祖 
描述:风靡一
汤显祖与《月洞吟序》
作者:祝尚书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四库全书》  诗文集  《临川四梦》  嘉靖本  日本内阁文库  戏曲创作  万历  文学史  生平事迹 
描述:汤显祖与《月洞吟序》
戏曲史家赵景深教授点滴
作者:周光夏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授  爱情故事  赵景深  牡丹亭  汤显祖  戏曲史  时代意义  杜丽娘  文学史  临川四梦 
描述:位矮矮的老人,胖墩墩的脸上微露笑容,有声有色地介绍道:“汤显祖《牡丹亭》是“临川四梦”中的代表作,全剧共五十五出,为明代传奇中稀有的长篇,《牡丹亭》这部传奇的主题具有强烈时代意义,它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猛烈抨击了
试论《文选》诗歌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者:张和群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选》  文学史  《咏怀诗》  诗歌创作  古诗十九首  谢灵运  杜甫  胡应麟  选诗标准  《筱园诗话》 
描述:诗人们倡言情性,讲究声律、炼字、
取譬巧妙 意味深长——诗评中的比喻
作者:谢明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评  比喻式  文学史  谢灵运  人间词话  评论语言  颜延之  晏几道词  梦窗  刘克庄 
描述:我国历代文学史,文人传记以及诗话、词话之类的书籍中,有相当精彩的诗评。其中有些诗评,运用比喻修辞或类似比喻修辞的方法,使其评论语言特别具体、形象、贴切、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比喻式的诗评
评吴炳的《情邮说》
作者:于成鲲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吴炳  临川派  情至  戏剧理论  文学作品  艺术主张  研究分析  文学史  牡丹亭 
描述:没有他的地位。我认为对吴炳的作品要从他的创作指导思想上去研究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遗憾的是吴炳的戏剧理论留下来的极少,除《情邮说》以外,其他材料尚未发现。《情邮说》是吴炳留给我们的唯一的理论遗产。透过《情邮说》,我们可以了解吴炳的艺术主张,发现“情邮说”与汤显祖“情至”观念的继承关系,找到衡量吴作思想意义的标尺。
浅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部分立论基础的悖谬
作者:邵水一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立论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  文学史  花山  慧空禅院  《古文观止》  政治家  道德文章 
描述:石不同,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从来就不曾动摇过。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古文观止》,罗列美文计222篇,上起东周,下至明末,历代名篇名文尽收其中,而王安石一人,就有《读孟尝君传》、《同学一首别子固》、《游褒禅山记》和《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四篇入选,于兹即可见王安石在文学史上坚固的地位。在这四篇宏文之中,《游褒禅山记》更被历代士子奉为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解放后,全国中小学的教材逐渐统一,而王氏的《游褒禅山记》,则始终添列其间,其流布之广,影响之大,为一般的历代道德文章所无可批拟。《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记游文字,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记游的文字在文中若隐若现,作者的着力点从来就不是“记游”而是发议论。《游褒禅山记》的立论是正确的,但是,此文部分立论的基础却是极其站不住脚的。证之以原文:“褒...
王国维诗学二题
作者:佛雏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国维  文学史  历史演变  发展史  屈子  美学  史学  戏曲史  楚辞  胡应麟 
描述:文章认为王国维在方法论上的先进性、自觉性,是他的前辈学者所无法比拟的。在诗的历史发展的探索方面,王氏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原理,以衡鉴我国文学的历史演变及其盛衰得失,发现某些具有共同规律性的现象。他又建立了新的诗的本质说,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赢得了无可取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