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7)
学位论文(21)
报纸(11)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2)
地方文献 (31)
非遗保护 (4)
地方风物 (3)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16)
2013(14)
2008(9)
2007(3)
2006(2)
2005(5)
1994(2)
1990(2)
1986(1)
1984(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6)
西江月(3)
中国教育报(1)
兰州晨报(1)
江西日报(1)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南方论刊(1)
现代家电(1)
广播歌选(1)
中国金融(1)
中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实践创新云南——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整体
作者:姜传胜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应急管理工作  云南省  中国地方政府  管理实践  记者  省长  屏障  生命 
描述:记者:云南地处祖国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是一个灾害多发的省份。您到云南省政府工作两年多来,对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什么切身体会?
社工视角下对北泉村板凳龙文化的保护
作者:徐金燕 徐金娥  来源:商情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板凳龙文化  发展现状  问题治理 
描述:板凳龙文化是巴渝地区的特色文化,又是非物质保护文化之一,然而在现代社会新文化元素的冲击下,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中里.它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本文对澄江镇板凳龙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式、访谈法对板凳龙文化面临问题进行研究,运用专业的社工方法对板凳龙文化进行保护提出对策和建议.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牡丹亭》英语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许方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对等 
描述:的心理价值取向。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戏剧,《牡丹亭》一百多年来一直为西方文化界所关注,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其主要表现方式,一为昆曲在国外的公演,一为《牡丹亭》戏剧文本译介。昆曲《牡丹亭》公演已经不断在世界各国掀起轰动,但是《牡丹亭》戏剧文本的译介相比较而言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现存的《牡丹亭》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Cyril Birch的译本和汪榕培的译本,两个译本年代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在本土译者和外语译者心目中的不同理解,而这种不同理解又影响乃至左右着外语读者对《牡丹亭》的接受和欣赏,从而进一步影响制约着中西文化交流。本文即从此出发,就两个译本的同异进行比较,采取的比较方法论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尤其侧重于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因其对社会...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白之《牡丹亭》唱词英译美的再现
作者:吴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唱词  《牡丹亭》唱词  英译  英译  美的再现  美的再现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 
描述:深远。尤其对于《牡丹亭》唱词这一极美的文学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翻译美学提供了合适的视角,因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原文中的美通过哪些审美品质表现出来,译者如何展现原文中审美品质,使译入语读者
汪榕培英译《邯郸记》的文化传输:以目的论为视角
作者:杨丽丽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  文化  文化  目的论  目的论  纪实翻译  纪实翻译  工具翻译  工具翻译 
描述:授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 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其代表人物有莱斯(Reiss)、汉斯·弗梅尔(Hans Vermeer)和诺德(Nord)等。他们把翻译看作是交流行为,认为翻译研究的中心是文化转化而并非语言转换。译文的目的是翻译的最高准则,一切翻译行为都应该围绕该目的进行。 汪榕培教授的翻译目的是把中国古典文化的真正面貌和精髓展现给世人,向世界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此他选择了地方戏曲—《邯郸记》作为翻译对象。汪榕培教授以“传神达意”为翻译宗旨,这一原则在他的翻译实践中贯彻始终。 本论文从文化词、典故和语言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汪榕培教授《邯郸记》英译本对文化差异的处理。通过对原文和译文中典型例句的分析,得出汪榕培教授翻译这些具有文...
视角和声音转变对文本情感建构的影响:《牡丹亭》英译研究
作者:洪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叙事方式  英译文本  文学翻译 
描述:视角和声音转变对文本情感建构的影响:《牡丹亭》英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牡丹亭》英译之创造性叛逆现象研究
作者:郑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  顺应论  《牡丹亭》翻译  忠实 
描述:以此来使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翻译中存在的一些客观现象并对翻译标准有一些新的理解。此外,它使我们更加关注译者的主体创造性,承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做的成果和贡献。此论文试图从顺应论角度对我国古典戏剧奇葩—《牡丹亭》英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做一尝试性分析。创造性叛逆,首先是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埃斯卡皮于1958年所提出的。创造性指的是译者为重现原作艺术魅力而所作的主观努力,而叛逆性则是指由于各种因素而造成的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由于文学翻译一些独特的特点及美学价值等因素,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优秀代表之一,《牡丹亭》自然而然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那么这些独特的文化意境在翻译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创造性叛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创造性叛逆现象呢?本论文立足于这些研究问题,试图通过对原文和译文(汪榕培译本)的对比,来归纳这些创造性叛逆现象并在顺应论的框架下对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做一下具体分析。此外,本文还对创造性叛逆与忠实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解释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牡丹亭》翻译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这些现象在语境层次和结构层次上都有所体现。通过对这些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归纳分类并从顺应论角度详细地进行了探讨性分析,得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如下:顺应论中所提出的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为创造性叛逆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为了满足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要求而实现的语境关联和结构客体上的顺应来则为创造性叛逆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客观必然性。此外,通过这些现象及原因的分析,使读者对“忠实”和创造性叛逆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认识到:虽然在表层形式上与忠实有一些冲突,有时为了顺应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及阅读习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创造性叛逆,但是客观上讲,创造性叛逆是对“忠实”一种必要性的补充。创造性叛逆和忠实具有相同目的:即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准确的传达,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原文并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确保文学翻译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
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作者:姜琳园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牡丹亭  三维转换 
描述:的翻译特点剖析了译者在“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等方面所使用的三位转换策略,从而证明该理论对戏曲翻译的适用性。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对昆曲翻译做出新的探讨。
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作者:姜琳园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三维转换  《牡丹亭》  英译本 
描述: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研究
作者:冀丽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美学  意境  美的再现 
描述:的翻译史堪比一部翻译美学史,美学对翻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翻译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再现,从美学视角更能全面地挖掘中国文学作品中独特丰富的美学元素。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本质是审美,译者如何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