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429)
期刊文章(4593)
会议论文(78)
学位论文(4)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046)
才乡教育 (43)
地方文献 (14)
地方风物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230)
2012(292)
2011(269)
2010(268)
2007(230)
2002(138)
2000(129)
1998(102)
1993(76)
1986(82)
按来源分组
人民教育(10)
科学课(4)
科学咨询(4)
中国教师(3)
山东教育科研(3)
读写算(2)
贵州教育(2)
教师博览(科研版)(2)
红蕾(教育文摘)(下旬)(1)
中学教育(1)
办人民满意教育 创人民满意学校 做人民满意教师
作者:辛成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办人民满意教育 创人民满意学校 做人民满意教师
乡村代课教师王英富:下辈子还当老师
作者:暂无 来源:北方新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教师,满怀对教师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在自己故乡那所学校的三尺讲台上走过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一走就
质疑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刘喜林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实践  质疑  提出问题  主动学习  阅读水平  陆九渊  学生 
描述: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录下》)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能提出问题,正是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表现,表明他们正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能够读出自己的见解,这正是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课外选文《游褒禅山记》的教授
作者:李海林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褒禅山  学生  认知结构  主体地位  加深理解  思想启迪  选文  语文新课标  文言文 
描述:),就以探究此文教学重难点--因事说理为切入点,激活学生主体的求思意识,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求知空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伤仲永? 羡仲永!
作者:大丫山  来源:小作家选刊(作文考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学生  神童  北宋  父亲  文章  故事  学习方法  天资  初一 
描述:北宋诗人、散文家王安石有一篇文章叫《伤仲永》,大意是说天资聪颖的神童仲永因为没有学习,结果长大后沦为一个庸人。在一次课上,我把仲永的故事讲给初一的学生听,之后让他们彼此交流和讨论,并各自
尽志无悔:我的专业成长历程
作者:毛立业  来源:小学教学(语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普通话  学生  课堂教学  比赛  课程标准  王安石  语文课  专业  老师  赛场 
描述:说家。有次偶尔听到
把语文教学引回自己的家园:走进吴泓“语文研究性学习常态化”
作者:张秋玲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学生  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  王安石  专题教学  阅读材料  解决问题  高考成绩  学习资料 
描述:"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是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自2001年始,在高中进行的语文教改实验。10年坚守,"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伴着书香去“看云”:读薛瑞萍《五(2)班的语文故事》
作者:王婷  来源:教育文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语文课堂  学生  故事  刘绍棠  老师  网络阅读  真实美  王小波  泰戈尔 
描述:第一次听到"看云"的名字离今天有五六个年头了,其间偶尔通过网络阅读过她或关于她的一些文字,很是敬佩她的才华和底蕴。要说真正了解她,还是在去年寒假,读了她所著的《五(2)班的语文故事》之后。真的一言难尽自己读完这本书的心境——高山仰止的敬慕,拨云见日的欣喜,邻家姐妹般的亲切,异己观点的震惊.
金岳霖的胸襟
作者:孟祥海  来源:共产党员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岳霖  清华大学  西南联大  逻辑学家  周礼全  哲学家  北京大学  系主任  哲学系  学生 
描述:金岳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曾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他一生襟怀坦荡,桃李遍天下,他与学生之间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所称道。1926年,32岁的金岳霖留学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
李浩:与法律不期而遇的缘分
作者:蒋安杰  来源:法制资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老师  老师  研究生  研究生  中国法学  中国法学  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  法律  法律  学生  学生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调解  调解  兴趣  兴趣 
描述:人物名片李浩,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第一届、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民事证据法。代表作有《民事证明责任研究》、《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