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228)
学位论文
(128)
报纸
(111)
会议论文
(36)
图书
(1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60)
才乡教育
(25)
地方文献
(21)
宗教集要
(12)
地方风物
(1)
文化溯源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04)
2011
(82)
2010
(84)
2009
(87)
2008
(87)
2007
(65)
2005
(40)
2002
(47)
1996
(32)
1995
(27)
按来源分组
法制与社会
(3)
甘肃理论学刊
(2)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语文知识
(1)
科技致富向导
(1)
公民与法(审判版)
(1)
法律与生活
(1)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1)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1)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
相关搜索词
祖宗之法
儒体法用
历史世界
存在基础
哲学家
农民
现代汉语
才子佳人
兴趣
至情
向太后
李觏
《周礼》
地方官
良吏
王安石变法
立法度
典狱
孔子的法律思想
周礼
备荒
秦墓
周天勇
王安石
农田水利
基督徒
吴与弼
四书
司马光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政治法律思想】搜索到相关结果
1521
条
商鞅与王安石治国
思想
的比较
作者:
黄良升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鞅
王安石
变法
治国
思想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描述:
的
思想
依據。在下篇中,先從王安石的
思想
開始,建立變法的理想與理論依據;再而對照變法的條文與內容,使王安石治國
思想
更明確。在結論篇中,建立一個比較粗糙與抽象的理念架構來分類他們的
思想
,指出他們思想上
略论王学左派对汤显祖
思想
及创作的影响
作者:
许艳文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学左派
汤显祖
思想
戏曲
影响
描述:
明代王阳明学说的兴起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而王学左派对当时的思想界和文学界有着更为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戏曲家汤显祖所处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介绍,以探讨汤氏
思想
形成及《牡丹亭》创作的意义
论着:中国古代
法律
思想
导论(周礼的
法律
精神)
作者:
洁寸
来源:
汗血周刊
年份:
193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论着:中国古代
法律
思想
导论(周礼的
法律
精神)
曾巩
思想
的理学特质
作者:
范立舟
徐志刚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思想
理学特质
本体论
心理论
修养论
历史观
描述:
曾巩
思想
的理学特质
吴澄的
政治
经历及其
思想
作者:
孟凡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澄
吴澄
政治
经历
政治
经历
治国
思想
治国
思想
四等人制度
四等人制度
道统
道统
元代
元代
描述:
主线,来剖析吴澄的这四次京师之行的背景、经过以及结果。本文的第二章,从吴澄为什么提出应该由儒生治理国家开始,逐步分析吴澄的这种
思想
产生的历史源泉以及儒生应该如何治理国家。第三章,主要讲述吴澄对元代
李觏的
政治
和法治
思想
作者:
姜国柱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治
思想
北宋中期
思想
主张
朴素唯物主义
庆历新政
官吏
内忧外患
范仲淹
政治思想
积贫积弱
描述:
势.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因此使当权的统治者无法摆脱内忧外患的惨境. 面对当时的政治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和开明的思想家,则要求
再论《紫箫记》未成与
政治
纠纷无关——答邓长风同志的批评
作者:
徐朔方
来源:
浙江学刊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
再论
太常寺
政治
王世懋
南京
汤显祖
批评
玉合记
纠纷
描述:
。当时汤显祖任南京太常博士,是王的下级。那时张居正去世已久,“部长吏”之所以要“抑止(《紫箫
曾巩“道统”
思想
的价值内涵
作者:
闫树立
来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道统
思想
内圣
外王
内涵
描述:
以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背景,揭示出曾巩“道统”
思想
中所暗舍的社会政治改革取向及其深层的
思想
渊源.并以此为契机,从“内圣”和“外王”两个方面勾勒出曾巩企图以儒家“仁义”之道重新建立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
王安石变法改革的
法律
思想
初探
作者:
张丽霞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王安石变法改革的
法律
思想
初探
刘衡吏治、
法律
思想
及其实践
作者:
陈维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刘衡
刘衡
吏治
思想
吏治
思想
法律
思想
法律
思想
描述:
。 在对刘衡的吏治与
法律
思想
及实践进行梳理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一方面,刘衡所具备的品质与行政行为符合清代“循吏”的标准,也符合百姓心目中的好官的标准,这是他在地方吏治上获得成功的原因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