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净明道与朱、陆之学关系略论
-
作者:郭武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净明道 理学 朱熹 陆九渊
-
描述:本文就元代净明道所受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为:朱、陆学说之所以能对元代净明道产生巨大影响,乃与其多活动于江西有着密切的关系;元代净明道的宇宙观实多吸取了朱熹之学,而其修行论则多受到了
-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与朱陆学术之争
-
作者:周建刚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王安石 心学政治观 朱陆之争
-
描述:此也构成了朱陆之争的重要环节。《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所反映的"心学政治观",代表了陆九渊晚年思想的成熟境界。
-
朱陆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之争
-
作者:吴凯雷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尊德性 道问学 争辨
-
描述:“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是朱熹与陆九渊在教育思想方面的主要争辩之一。此争辨主要集中在道德知识怎样转变为道德品质,这本身即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问题。对今天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
朱陆之争:宋儒经典解释取向的政治蕴涵
-
作者:任剑涛 来源:原道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经典解释 政治效应
-
描述:子原则。两者都试图达到同时兼治人心-社会秩序的效果。在鹅湖之会上,朱陆展示了各自的基本立场,其后各以师承长期延续。王阳明折中朱陆,但仍取孟学立场,经典解读服从于德性感悟。这两种取径,包含了
-
从朱陆异同到朱王异同: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
作者:毕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范畴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
描述:的“理”都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是存在于自然世界的客观之理(实然之理),又是存在于人伦世界的主观之理(应然之理)。其中,客观性是显性的,主观性则是隐性的。这一双重性是“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朱陆之间
-
读陆游记梦诗-兼论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
作者:吴长庚 来源: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记梦 陆游 无意识 曹雪芹 梦境 生活经验 汤显祖 文学创作 形象 象征
-
描述:为全书的总纲。鲁迅先生也是写梦的
-
一部系统研究宋明心学的力作——简评刘宗贤著《陆王心学研究》
-
作者:吴光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王阳明 系统研究 陆九渊 陈献章 宋明理学 本体论 陆王 研究方法 心即理
-
描述:一部系统研究宋明心学的力作———简评刘宗贤著《陆王心学研究》吴光宋明理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学的主流,而不是她的全部。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性即理”派(简称程朱理学)和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
-
矛盾调合,扬弃承传:朱、陆思想对海瑞影响的个案研究:[朱熹
-
作者:李锦全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思想 中国 明代
-
描述:矛盾调合,扬弃承传:朱、陆思想对海瑞影响的个案研究:[朱熹
-
朱陆“去短集长”,共匡时弊:兼及江西为朱子学说园地:[朱熹
-
作者:许怀林 来源:徽州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省 哲学思想 宋代
-
描述:朱陆“去短集长”,共匡时弊:兼及江西为朱子学说园地:[朱熹
-
唯心主义的内部纷争有利于唯物主义:朱、陆“鹅湖之争”及其历
-
作者:高建立 段其旺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唯心主义者 唯物主义 朱熹 陆九渊 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 尊德性 道问学 发明本心 中国哲学
-
描述: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朱陆争异一直被视为“一大公案”。列宁曾说,“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评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的确,朱陆争异,对以后哲学思维的发展和明清哲学家对“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