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不应是教育的对象,而是服务对象
-
作者:关飞 陈燕丽 来源:看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服务对象 教育 学生 孩子 学校
-
描述:。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和学术环境我觉得是相当恶劣的一件事情。” “第二,我们的学校官僚化。学校不是教育家、学问家在治理,而是官员在治理。学校里面的很多领导我觉得很官僚,很多真正的学问家、教育家被边缘化
-
“进校园”不应是一阵风
-
作者:张秀红 来源: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校园 文化项目 应试教育 学校 雷声
-
描述:近些年来,各类试图打开学校大门的传统文化项目繁多,不过绝大多数“进校园”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只要应试教育不改,各种“进校园”的项目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功利的色彩,与初衷相去甚远。
-
九朝会里的魏晋风
-
作者:马超 来源:商业文化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人士大夫 科举制度 中国文化 协调关系 商业活动 苏州园林 文化现象 牡丹亭 文化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描述:会馆是旧时代科举制度和工商业活动的产物,大概是在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之时,为了满足赶考学子的食宿问题以及京城各工商团体协调关系,联络感情而形成。因此,它成为了当时各界人士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也留下了
-
宋明儒学的中心课题
-
作者:杜维明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与哲学史)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明儒学 道德实践 知识分子 科举制度 陆象山 刘宗周 王阳明 主观主义 儒家 道德理想
-
描述:宋明儒学的中心课题[美]杜维明宋明儒学,如果根据日本岛田虔次先生的提法,可以说是东亚文明的体现。也就是说宋明儒学的兴起,如果从中国的儒学的发展来看,是儒学第二期的发展。第一期是先秦两汉,经过了魏晋玄学、隋唐佛教以后,在思想上,大家一般的提法是儒学衰亡...
-
两宋科举制面面观
-
作者:赵民乐 来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王安石变法 科举改革 知贡举 北宋 科举考试 文献通考 诸科 《续资治通鉴长编》 培养和选拔
-
描述:两宋科举制面面观赵民乐科举兴自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由兴盛完善而颓衰。科举兴盛时,曾造就过许多人才,历史上较多影响的人物,几乎都由此起家;科举颓衰时,又压制扼杀人才,遭到有识之士一致攻击痛斥,甚至断言,江山断送,就在科举。两宋科举,正处在由初至盛...
-
略谈中国古代法规制度查找途径
-
作者:白继红 来源: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典章制度 查找途径 中国古代法 青苗法 科举制度 《文献通考》 王安石 《唐律疏义》 《宋会要辑稿》 地方志
-
描述:略谈中国古代法规制度查找途径白继红法规条约,在我国古代统称为“典章”。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典章制度,诸如官制、爵禄制、礼俗制、乐制、宗法制、姓氏制、兵刑制、科举制、土地制、田赋制、贡税制等等。若对古...
-
论明清福建会馆的多种形态
-
作者:王日根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福建 福建商人 天后宫 乾隆年间 科举制度 《帝京景物略》 移民 明清时期 万历年间 周亮工
-
描述:论明清福建会馆的多种形态王日根如果说宋元以前福建主要以人口移入为主,那么明清时期的福建则显示出人口大量流出的景象;如果说在人口流入中家族是人们建立新居地的纽带,那么在人口流出中会馆则成为人们开拓其事业的基地。正是通过会馆,福建人流向北方、流向内地、流...
-
《考工记》与儒学:兼论李约瑟之得失
-
作者:李志超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记》 李约瑟 儒学 《周礼》 儒家 荀子 文化教育 科举制度 封建社会 社会学思想
-
描述:《考工记》与儒学——兼论李约瑟之得失李志超李约瑟主张道家主导古代中国科技,这不能解释很多重大科技史现象。《考工记》即为儒家经典,郑玄作注,沈括读引,戴震制图。其中造车、冶金、建筑、水利等项目何曾见道家主导?道家可曾著得一部农书?作过一任河官?自汉武帝...
-
具有平民意识的哲学家
-
作者:徐建明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平民意识 陆九渊 哲学探索 陆象山 人民性 平民哲学家 封建伦理秩序 封建统治 “正统” 科举制度
-
描述:具有平民意识的哲学家
-
八股文与科举考试制度
-
作者:田启霖 来源:蒲峪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八股文 科举考试 八股取士 “一道德” 科举制度 王安石变法 四书五经 中国封建社会 科举考试制度 蒲松龄
-
描述: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它的历史功过只能在科举考试的历史实践中进行考查,否则永远也得不出科学的结论。目前,人们的看法分岐甚大,其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科举考试的具体实践而检验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在研究八股文的时候,何尝不也应该这样作一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