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0)
报纸(29)
学位论文(4)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3)
地方文献 (8)
非遗保护 (1)
地方风物 (1)
红色文化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15)
2012(10)
2011(13)
2010(10)
2009(10)
2008(10)
2006(8)
2002(5)
2001(2)
1994(3)
按来源分组
文学自由谈(4)
国际木业(3)
名作欣赏(2)
南方日报(2)
戏剧艺术(1)
中国道教(1)
新闻与写作杂志(1)
语文世界(初中版)(1)
大理(1)
文学遗产(1)
南方发展香蕉生产的初步估价
作者:庄伯强  来源:福建热作科技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香蕉  香蕉种植  保鲜技术  香蕉品种  留芽  保鲜链  热作  杨炳  广西  进口香蕉 
描述:》统计,1982年,全国蕉
试论宋代治理南方民族地区政策
作者:刘美嵩  来源:民族论坛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宋代  民族地区  宋朝  王安石  蛮夷  地区政策  宋太祖  生产方式  刺史 
描述:自镇抚,始终蛮夷遇之,斯计之得也”。在南方普遍任用原有
美国西南部火灾与南方涛动的关系
作者:T.W.Swetom J.L.Betancourt 马乃孚  来源:气象科技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国西南部  南方涛动  火灾  树木生长  热带太平洋  燃烧面积  美国黄松  新墨西哥州  动力过程  树木年轮宽度 
描述:国西南部绿色植物的动态过程亦有明显影响。美国西南部不同林区轻微、严重火灾年并存的情况说明:气候对次大陆尺度的火情(fire regimes)起着驱动作用,并强调外部因子对生态系统动力过程的重要性。
虞集与元代南方道教的密切关系及其原因
作者:姬沈育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虞集  虞集  南方道教  南方道教  密切关系  密切关系  原因  原因 
描述:我们从史传、文人笔记中有关虞集的仙真逸闻、他人评价和虞集《自赞》所透露的消息及虞集文集中大量有关道教的作品,可以见出虞集与南方道教的密切关系。生活环境的熏陶、师友的影响、政治上互相援引的需要以及元代
一点辩证:武夷山的“铁杉”应是“南方铁杉”
作者:叶新年  来源:江西林业科技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一点辩证:武夷山的“铁杉”应是“南方铁杉”
南方黄松不能替代加拿大针叶材
作者:暂无 来源:国际木业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南方黄松不能替代加拿大针叶材
一点辨正:武夷山的“铁杉”应是“南方铁杉”
作者:叶新年  来源:江西林业科技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转引述,都说江西有铁杉分布。其实这是以讹传讹。郑教授在《植物分
晚清古文研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四大古文
作者:柳春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古文  桐城派  声音现象  曾国藩  古文教育 
描述:成为古文家研究的对象。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士人试图以古文的气势来挽救桐城文章的空疏,强调文与“事”的结合,但终是在古文、骈文内部进行调整,未能找到与时代新事物相称的古文艺术形式,难以像韩愈那样在文体、文学语言等方面作出新的开创,因而也没有为古文发展开辟出新道路。本文研究对象是晚清语境中的古文,主要指晚清桐城派和湘乡派古文。论文将晚清古文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系列历史事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和吴汝纶四大古文圈子为中心,考察它们的形成过程,分析古文圈子内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认为晚清古文进程也是桐城派古文从江南传播到全国、由兴盛走向衰亡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与不同地域文化有冲突,也有调和。本文强调古文产生的地域文化语境,分析新城、阳湖、岭西、湖南等地域学术传统,新城的经世致用传统,阳湖“合文章经训为一途”,岭西和湖南重视学术与政治事功的可行性,湖南又有楚辞文学传统,这些对古文发展有重要影响,进而对晚清古文作出新的阐释,得出新结论。通过细致考察晚清古文思想及理论产生的具体语境,得出与以往研究成果不同的看法。论文在阐释梅曾亮“因时”理论时,与他关于“真”、“境”的认识结合起来,认为“因时”并不是说文学反映时代,而指的是“人”在现实中所坚守的人格独立。以往对曾国藩古文思想和理论的研究,或是单独进行理论分析,或是与其作品相结合,本文将曾氏古文思想和理论置于其士大夫之学以及人生事功进境中研究,认为其古文思想和理论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古文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曾氏实现其事功和人生境界的重要方式,进而阐明了曾氏古文思想和理论的形态特点。道咸时期都下古文中的“归有光现象”和晚清古文理论中的声音现象是晚清古文发展中两个主要问题,但未引起人们重视。论文重点探讨了吴敏树进京与都下“归有光现象”产生的历史语境,并将这一现象背后的“日常伦理作为叙事对象”这一问题置于韩愈以降的古文发展中予以考察,分析它对晚清古文的影响。就桐城派和湘乡派极为关注的古文声音问题予以研究,分析声音内在于古文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认为这一问题的完善和发展是晚清古文日益艺术化的重要原因,也使得晚清古文社会实践功能日益减弱。本文就晚清古文研究非常薄弱的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就吴汝纶与清末古文教育展开论述,分析清末教育对于古文发展的影响,重点考察以吴汝纶为代表的古文家他们在面临古文困境之时为发展古文教育所做的努力,而这一努力最终是失败的。认为吴氏反复强调《古文辞类篹》的价值这一判断在清末具有象征意义,而清末古文家他们在学堂教授古文的新方法、教科书等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国文、语文教育有重要启示。此外,关于陈用光、吴...
李纪恒在红河州调研时强调主动融入滇中城市实现发展新跨越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纪恒察看石锁高速路锁龙寺立交桥建设情况。 [本报记者 雷桐苏 摄] 本报讯(记者 谭晶纯)12月5日至6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就学习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加快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强调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热潮,主动融入滇中城市
王益区“三官一律”织密社会法律服务
作者:暂无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行政村全部建成了“三官一律”工作室,并以此为平台形成了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和行政村的法律服务,织密了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