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家军再拉大旗 国脚四出五进,重庆崽儿黄希扬落选
-
作者:暂无 来源:重庆晨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卡家军再拉大旗国脚四出五进,重庆崽儿黄希扬落选卡马乔吹响集合哨。 重庆晨报记者 刘苏 摄
距离20强赛主场与伊拉克“生死对决”还有15天时间,昨天中国足协正式公布了国足新一期名单,在这份据称
-
邓家军离奥运门票只差一步 王仕鹏:带我去伦敦吃中餐吧
-
作者:管吴澄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男篮亚锦赛
半决赛
中国队
56∶43
韩国队
跨过最艰难的一关,邓家军距离奥运门票只差一步。在昨晚的亚锦赛半决赛中,中国男篮以56比43战胜了韩国队,顺利挺进决赛。今晚8点,中国男篮
-
古代13位理财家连载之九 回视王安石“富国”新政
-
作者:翁礼华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青苗法 宋神宗 实施过程 免役法 熙宁 改革 官僚地主 富国 回视
-
描述:物。九个多世纪来人们对他以理财为中心的"熙宁新政"聚
-
古代13位理财家连载之十一 张居正:“深心奉尘刹”(上)
-
作者:翁礼华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 考成法 朱元璋 王安石 政府理财 岗位责任制 驿传 企业所得税 公元 明代
-
描述:被明朝人誉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张居正是与秦代商鞅、宋代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初期、中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之一。张居正(公元1525年—1582年)乃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年轻时加入朱元璋的起义军,随大将军徐达转战苏、浙、闽、粤等地。
-
从米卢时代的李玮峰到新人黄希扬 卡家军首秀汇聚“六朝”国脚
-
作者:暂无 来源:天天新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冯仁亮
黄希扬
随着与新加坡队的20强赛即将打响,“卡家军”主力框架基本浮出水面。这其中既有韩日世界杯的功勋后卫李玮峰,也有国足新生代球员于大宝,可以说汇集了从米卢、哈恩、朱广沪、杜伊
-
文化看台 北宋名儒李觏研究有新突破 《李觏集》(新版)和《
-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资溪讯近日,两本李觏研究文集不约而期出版。一本是由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王国轩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初印,此次修订重印出版的《李觏集》;一本是由资溪县政协主席方树成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觏研究论文集》。
翻开重印的《李觏集》,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此次该书介绍李觏生平的前言中,着重明
-
“舍韩入扬”和“尊庄抑老”:北宋王安石建构“内在”的两个维度
-
作者:杨天保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子 内在性 扬雄 庄子
-
描述:是创见性地解构传统的"老庄"体系,将"老庄"一分为二;接着尊庄抑老,重释"庄学",引入其旷达精神,主动去深究中国原儒的天命观,为构建"王学"的宇宙本体论拓开初径。
-
梅花
-
作者:王安石 来源:小学生导刊(中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花 墙角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政治家 柳宗元 欧阳修 解读 链接 北宋
-
描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解读: 洁白的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在墙角傲然怒放。远远看去也不会误将梅花当做雪花,因为有阵阵的清香飘来。 相关链接: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
-
我读宋词
-
作者:李亚伟 来源:红岩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仲淹 晏几道 宋词 张先 宋江 宋朝 苏轼 北宋 知识分子 皇帝
-
描述: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这位学生就是范仲淹。 第二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去了开封,在满目春花中吃御赐的宴席,见到了年近50的真宗皇帝。 范仲淹生于989年,江苏吴县人,中了进士后在安徽广德一带做过法官(司理参军,从九品),亳州一代做过检察官(集庆军节度推官,此官也可以说是幕僚),还在江苏东台做过盐官。当了近十年基层的干部后,终于坐上了江苏兴化县令,此时他已34岁,才刚娶妻。36岁那年,范仲淹生了一子,属晚婚晚育,同年被调入汴京做了大理寺臣,当官起步也显稍晚。这一年却是双喜临门。 1028年经晏殊推荐,范仲淹荣升秘阁校理,他的办公室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也就是说,实际上做了皇上的秘书。这个位子,是中国历代官员腾达的起点,但也常常是倒霉的捷径。 范仲淹到了皇帝面前,就开始不断发光,离皇帝太近,光发勤了容易升迁也容易遭贬,范仲淹仿佛是古代官员中最经得起折腾的人,一生升贬不断。
-
灾年怪招
-
作者:朱国勇 来源: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南地区 王安石 米价 北宋 受灾面积 老百姓 朝廷 颗粒 阴雨 庄稼
-
描述:北宋庆历七年,江南地区阴雨绵绵,从3月一直下到9月,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受灾面积达127个县。米价接连上涨,到了10月,米价就由原来的每石400文涨到了1500文,老百姓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