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都人物旧居
-
作者:暂无 来源:重庆与世界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陪都 民族生 遗址 幸存 黄鹤 运筹 井流 残留 汇聚
-
描述:陪都人物旧居
-
人物 拗相公王安石
-
作者:暂无 来源:国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儿后,发生了意外。一句“孺子其朋”,让仁宗皱了下眉头。这是周公训成王的话,意思就是“你这年幼的王啊,今后要和群臣融洽相处”。区区一个王安石,竟敢用这种口气对答天子考题。仁宗再读下去,觉得王安石文笔冷峻峭拔,很不对胃口,便把他降为第四名。 第四名就第四名吧。关键时候,人品立显。王安石没有酸溜溜地说状元本是我的,也没有矫情地说我本才疏学浅。总之,他严肃而平静地接受了平生第一个职务:淮南签判。 从这一天开始,他在地方上一待就是25年。他喜欢《周礼》,但他看的不是文学,而是政策。他要看看那些上古的朴素政策,有哪些可用于眼下的政务。 在鄞县当知县时,王安石走遍了14个乡,兴修水利,兴办县学。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尝试把官粮低息借贷给农民,秋收以后再还给官府——这是日后《青苗法》的第一次实地预演。正是这次试点的成功,让王安石坚信以《周礼》为蓝图的改革是可行的。 于是,王安石给仁宗写了一封万言书,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种种思考。御书房内,人到中年的仁宗,翻开了这卷沉甸甸的奏折。久违的王安石风格扑面而来,冷峻如昨,犀利如常。 然而以温文尔雅著称的仁宗,正因后宫无子,整日被包拯、韩琦等一干老臣催问继承人问题,恨不得撞墙才好。万言书来得实在不是时候。 他冷冷地将奏章放回原处,仿佛王安石从来就没有呈递过。得不到回应的王安石,心里也很清楚,变法时机还没到,他继续埋首于自己的改革试验田。朝中不少大臣如欧阳修、韩琦等,都非常赏识他,几番邀他入京,却被他一一回绝。钦差把入京的圣旨带到了王安石家门口,他竟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钦差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而他抓起圣旨一路狂奔,还给了钦差。 在北宋这样一个崇尚文土精神的社会里,王安石无疑成了士大夫的领袖、精神的贵族。 最超前的改革家 1067年,年近20岁的赵项继位,是为宋神宗。20岁,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上网聊天、结伴出游的青葱岁月。但是在940年前,这个毛头小伙子,已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夹击。《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八荒争凑,万国成通”,《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繁华,都是脆弱的表象。国库里没有一分钱,那么多官僚、那么多军队、那么多佛寺道观等待开支;辽、西夏、金,侵之掠之,无一日安宁。 20岁的神宗,肩负着巨大的压力。他想创造一个比仁宗更好的时代,他想向世人证明自己也能收复山河、堪比汉武。他还是太子时,就对王安石的万言书推崇备至,现在,他迫不及待地召王安石回京。 神宗急切地问:“天下怎样才能大治?”王安石答道“先要选对施政的策略。”神宗又问:“唐太宗的政策怎么样?”王安石肃然正色道:“陛下应该效仿尧舜,何必要学唐太宗。” 神宗的1069年变成了王安石一个人的舞台。他像一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政知事(副宰相职),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 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天地所生货财百物,皆为定数”,财富不藏于民,就藏于国。王安石的变法,本质上就是让国家干预经济,达到聚富于国的目的。《青苗法》,官府是粮食的借贷银行,《市易法》,衙门做起了垄断生意;《均输法》,朝廷要进行中央采购;唯一得到众人赞同的《募役法》,就是劳役的货币化经营……你不得不惊叹,王安石,他的思想、他的政策,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 超前,注定了王安石是孤独的伟大者,宣告了他的改革必将惨遭失败。 最拗的人 变法把北宋王朝拖入“党争”的旋涡,朝廷空前分裂。一边是“熙宁新党”,但除了王安石外,没有一个是正直的人,可以说,宋神宗和王安石是带着一群来路不明的人在办事。另一边是“保守旧党”,非但有司马光、苏轼这样的社会精英,还有韩琦、文彦博这批曾与范仲淹一起改革的旧臣。 不仅仅是他们的目光不及王安石深远,更大的悲剧源于改革者自身的性格。北宋谁人不知,王安石诨名“拗相公”? 变法开始后,王安石性格里的拗劲,发展成一种实践理想的狂热,让他看不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比方说《青苗法》。青黄不接的春季,官府低息贷粮给农民,秋收后农民再按息还粮。王安石夸海口说,“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两全其美。 老天也不作美。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民不聊生。宦官郑侠画了《流民图》献给神宗,哀哀哭泣:这是天怒人怨,只要您肯停止变法,十日之内必会下雨:如若没雨,我以人头抵欺君之罪。 这就是“宋朝第一忠谏”。神宗无奈,诏命.暂停《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八项新法。 三日之后,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神宗站在御花园里,瞠目结舌;王安石站在皇宫门外,呆若木鸡。这场雨彻底浇灭了两个理想主义者心头熊熊燃烧的改革之火。王安石知道,他再不会有神宗倾其所有的信赖了。 罢相,复职,再罢。终于,王安石回到了江宁(今江苏南京)。在听到最受好评的《募役法》也停止推行后,他拂衣悲喊:“亦罢至此乎?”1086年,王安石抑郁而终。 执著和固执、一往无前和一意孤行,就像硬币的两面。然而恰是这一种“拗”,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王安石可爱又可悲的背影。他像一个闯入官场的犟小孩,掀起了滔天党争,但“政敌”司马光依然敬重他的赤子心:他断送了北宋王朝,但后来的史书读懂了他的天才。
-
人物|潘应麟
-
作者:暂无 来源:通信世界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潘应麟 潘应麟 红帽公司 红帽公司 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 销售管理 销售管理 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
-
描述:7月13日,红帽公司任命潘应麟(Arics Poon)担任大中华区总裁。潘应麟将负责销售与业务管理,扩展红帽在大中华区的业务战略和方向,通过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
-
开封:水,民风,人物
-
作者:赵园 来源:书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开封 中原地区 周亮工 明清之际 城市 清明上河图 河南道 宋代 大梁 东京
-
描述: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赋由此而进"(卷四六《河
-
晓梦中 她在穿越
-
作者:宋菲 李滨 来源:产品可靠性报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基本功 京剧院 昆曲 青衣 采访 时尚 牡丹亭 窦娥冤 古典 化妆
-
描述:爱彻心扉吕洋天津京剧院实验团青衣程派在后台化妆间见到吕洋时,她正在对镜梳妆,由于距《牧羊卷》开唱还有两个多小时,为了不影响工作,她边扮戏边接受采访。谈话中,她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手里的活,侧身面向
-
马思聪出走真相从马思聪平反消息发堀
-
作者:许寅 来源:新闻记者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思聪 中央音乐学院 采访 民主与法制 记者职业 平反 陈自明 文化大革命 总编辑 丁善德
-
描述:年的小年夜。其时记者正被借在《民主与法制》,担任长驻特约记者。是日上午10时半,总编辑丁柯用几句话交代一项任务:
-
要下“幕后功夫”——老记者刘衡一席谈
-
作者:遥远 来源:新闻记者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衡 新闻记者 人民日报 自治州 鄂西土家族 采访 新闻报道 采写 恩施市 通讯
-
描述:笑着说:“也许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我们女的走到哪里就和人家聊家常。你看,我们《人民日报》记者部几个女同志,柏生、金凤、孟晓云和我,都是喜欢写细的……”
-
为劳动者立传——高级记者刘衡素描
-
作者:龚永泉 来源:传媒观察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劳动者 刘衡 人物通讯 素描 记者 右派分子 采访 群众语言 承认 出版
-
描述:听说刘衡的《劳动者素描》人物通讯集即将出版,真为老刘感到高兴!我敬佩老刘的为人和为文。刘衡1957年曾被错划右派,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未承认自己是“右派分子”。后来,有
-
欢迎这样的记者
-
作者:吴江宗 吴高升 张明东 来源:新闻战线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工作人员 记者 采访 刘衡 商业局 办公室 人民日报 老同志 优良传统作风 招待所
-
描述:可真有点出奇啊!就是这样,刘衡同志开始了在随县的采访。她一不住县招待所,二不要小车接送,三不要招待吃喝,四不要宣传部的同志作陪。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过意不去地说:“您年纪这么大,到随县人生地不熟,我
-
好党员刘衡
-
作者:王钟人 来源:新闻战线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衡 记者 人民日报社 党员 党组织 右派分子 中国共产党成立 恢复重建 采访 劳动改造
-
描述:可以,当记者下去采访很辛苦,耽心她不能再四处奔波了。从1957年开始,她始终拒绝承认自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