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绂催漕研究
-
作者:王含卿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绂 催漕 《漕行日记》
-
描述:漕渐为朝廷重视的观点。并对李绂出任钦差负责催漕的起因进行论述,认为朝廷之所以选用李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二章:根据《漕行日记》记载,将李绂催漕过程分为督催漕运北上、天津截留及起米运通三个阶段,认为此次催漕因着李绂的督导乃取得令朝野意想不到的收效。第三章:从李绂改革速漕之法、督禁运丁庙前演剧及调制官弁与运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显示了李绂在思想上躬行实践、行事上雷厉风行、催漕风格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第四章:对李绂催漕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
吕南公文学思想研究
-
作者:许维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吕南公 经学 文学思想 文章
-
描述:为以主体内心为据。坚持自爱而循常关键在于不离乎道,即儒学用世观念和道家顺变思想的高度统一。 第二部分,重点讨论吕南公的文学思想之一——“文与经家分党”,试图从其对经学的反拨和文章观念两个方面分析归纳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而这两方面的理由正是此观点的一体之两面。 第三部分,重点探讨吕南公的文学思想之二——“文者言词之大美”,从其对文学创作过程具体的阐述可以发见,他的文学理论高度强调作者的主体性,而最终又落实到文章价值的实现上。 第四部分,旨在通过对其文学创作的总结和归纳,进一步印证他的文学思想,事实上,吕南公的文学创作与其文学理论本身高度统一。
-
王应麟学术思想研究
-
作者:马丽丽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学术思想 汉宋兼采 经世致用
-
描述: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考察王应麟的生平、学术渊源和著述。分析应试博学宏词科和遭遇宋元鼎革对王应麟的学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考察王应麟的师承和治学特色,指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实际上是兼宗朱熹、吕祖谦,而非如全祖望所说的兼宗朱熹、陆九渊、吕祖谦和四库馆臣所说的渊源于朱熹:考察《困学纪闻》元刻本的流传情况,认为真正的元刻本现已流传日本,而国内流传的元刻本实际上是明代翻刻本。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王应麟“汉宋兼采”的学术思想。宋末学界崇尚空谈义理,学风空疏,为了救治这种空疏的学风,王应麟一方面主张不要轻易疑经惑传,应重拾汉唐诸儒的经注、经说,重视汉唐学者的解经方法,提倡考据,体现了“于汉唐学术取其详核”的特色;另一方面,主张尊六经退四书,继承朱熹“格物致知”的理学体认方式,强调读书学习对于明理...
-
2006年中国古代戏曲研究论文索引
-
作者:李慧 蔡雨燕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研究 元杂剧 中国古代戏曲 大学学报 教育学院学报 论文索引 中国古典戏曲 国际学术研讨会 戏曲艺术 汤显祖
-
描述:戏曲史总论中国戏曲源于印度梵剧说再探讨/孙玫//文学遗产,2006.2中国戏曲文学的产生/田仲一成何培忠//国外社会科学,2006.3民间小戏起源与艺术特征的人类学解读/董斌魏建林//社科纵横,2006.3
-
古代中医医案研究述要
-
作者:游江 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医医案 古代 《吕氏春秋》 《三国志》 医事活动 《周礼》 晋唐时期 发展史
-
描述:《晋书》、《北史》、《唐书》等,直至宋代
-
《南柯梦记》艺术特色研究
-
作者:肖鲁云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时间结构 艺术手法 结构形式 政治腐败 作者 特色研究 临川 戏曲 黑暗
-
描述:《南柯梦记》的作者,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别号清远道人、玉茗堂主人;江西抚州临川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这时,已在朱明王朝没落时期,汤显祖的一生,正处在政治腐败,人民苦难的黑暗社会里。
-
吴曾的杜诗研究
-
作者:黄威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 《能改斋漫录》 杜诗
-
描述:吴曾的《能改斋漫录》是南宋笔记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吴曾对此书中所论杜诗涉及的史实与用典出处做了大量考证,对杜诗的文字作了勘定。他的意见多为后世注杜者所采用,对理解、鉴赏、研究和学习杜诗有着很高的价值。
-
近年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述评
-
作者:暂无 来源:国文天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近年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述评
-
戏曲与地方社会:以宜黄戏为个案的研究
-
作者:徐海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宜黄戏曲 演艺活动 社会历史变迁
-
描述:在民间的“社祭”及其他的酬神的活动时进行。这种情形下的戏曲演出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对神灵或祖先的崇敬之心,因而表现为祭祀性功能。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宜黄戏曲活动开始繁荣起来,而戏曲的功能也逐渐从娱神转向娱人。进入新时期后,由于戏曲被纳入了国家文化体系,因而成为国家的宣传喉舌,其功能再次出现变化。宜黄戏曲的曲折历程和功能的演变一定层面上反应了宜黄的社会历史变迁。本文正是以这种从宜黄戏曲的这种变化入手,以其功能的演变为主体,探讨宜黄戏曲演变与其地方社会的变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
《红拂记》批评接受研究
-
作者:张惠兰 来源:艺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拂记》 接受研究 批评 演出状况 戏曲舞台 《牡丹亭》 《西厢记》 《红》
-
描述:五百多年前,19岁的张凤翼在其新婚燕尔之际,创作了一出《红拂夜奔》,轰动一时。此后,它活跃在了戏曲舞台上。虽然《红拂记》(以下简称《红》)在现代仍有京剧、川剧、滇剧等地方剧种演出,但它在古代的演出状况已无法再现。由于明清两代戏曲品论相对活跃,尽管对《红》的关注比不上《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