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123)
报纸(999)
图书(105)
学位论文(93)
会议论文(4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583)
地方文献 (307)
才乡教育 (251)
文化溯源 (108)
红色文化 (63)
地方风物 (27)
宗教集要 (13)
非遗保护 (11)
按年份分组
2012(314)
2011(243)
2010(316)
2009(287)
2004(107)
2003(108)
2002(88)
2001(77)
1986(71)
1985(4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1)
中国戏剧(46)
闽江学院学报(20)
文化交流(13)
福州师专学报(6)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3)
文化艺术研究(3)
池州师专学报(2)
学术问题研究(2)
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从《紫钗记》看汤显祖的至情思想
作者:吴丽娟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紫钗记  紫钗记  至情思想  至情思想 
描述:着强烈的人性意识,主要体现为生命意识,也就是对自由爱情婚姻的向往,充分肯定人欲。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观之比较:解读莎士比亚喜剧和汤显祖戏曲
作者:安鲜红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汤显祖  爱情观  爱情观  异同  异同 
描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东西方剧坛的两位杰出的戏剧大师。他们虽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看法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有各自的特性。本文试将莎氏喜剧和汤氏戏曲拿来做比较研究,从中探讨
民俗心理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多”特色
作者:胡丽娜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俗心理学  中国戏曲  中国传统戏曲  汤显祖  梦境  心理结构  文本  戏曲创作  中国古代  灵魂不灭 
描述:一与外国戏剧相比,中国传统戏曲尤爱写。从元杂剧至明清传奇,其间有大量以入戏甚至以名戏的作品。尤以汤显祖的《临川》堪称写之绝,具有极
汤显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简论
作者:邹自振  来源: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诗  明诗  汤显祖  汤显祖  诗歌  诗歌  理论  理论  风格  风格 
描述:汤显祖是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只是他的诗名为他的扛鼎之作《牡丹亭》所掩盖。汤显祖存诗2260余首。强调真情、卓识、灵性的统一,是他诗歌理论的核心。汤诗清新奇巧、飞灵生动、玲珑透逸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比较研究
作者:暂无 来源:文学与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莎士比亚戏剧  艺术特色  比较 
描述:讨二者的戏剧艺术特色。
浙昆大胆“缩水”两小时演绎汤显祖著名“四
作者:潘宁  来源:杭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林为林首次执导文戏《临川》 记者 潘宁 前天,在结束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两年进修后,《临川》将成为“浙昆”团长林为林的导演处女作。这个著名的武生演员,将把汤显祖的《临川
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
作者:王华平  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剧创作  明代后期  东方  牡丹亭  莎士比亚  明代社会  爱情生活  创作道路  南京 
描述:明代后期,汤显祖在一个世代书香家庭降生。汤显祖自小便接受了良好教育,少年的他知识广博,文思敏捷,熟读《诗》、《书》、《春秋》等,精通音律,为日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汤显祖21岁时中举
宁波的汤显祖:裘琏
作者:戴松岳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  王之涣  王之涣  王昌龄  王昌龄  宁波  宁波  横山  横山  清代  清代  黄宗羲  黄宗羲  戏曲  戏曲  康熙帝  康熙帝 
描述:裘琏是江北洪塘裘市人,字殷玉、号麓村、永明子,别署莪废子,世居横山,故称横山先生。他生于1644年,这年正是清军入关,以清代明之年,在改朝换代之际降生于人世的裘琏也注定要有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生。
汤显祖戏曲“梦幻叙事”范式的文化情韵
作者:张鹏飞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幻叙事  梦幻叙事  汤显祖  汤显祖  戏曲范式  戏曲范式  文化情韵  文化情韵 
描述:探秘,从而使其戏曲梦幻叙事富含着隽永的文化情韵。
汤显祖与袁宏道之尺牍比较研究
作者:肖咏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袁宏道  尺牍比较  “真”  思想 
描述:牍的具体内容、表达方式和风格上呈现出了巨大不同,这些不同点代表了当时文坛对“真”的追求所具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汤显祖与袁宏道二者尺牍的比较不仅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汤显祖和袁宏道思想的发展变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