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悟情入境”教学四部曲
-
作者:韩佳良 戚永磊 来源:山东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古诗文 引导学生 教学评价 入境 边缘化 王安石 不良倾向 陶冶性情 教师
-
描述:长期以来,受"重在考察学生的记诵与积累"教学评价的影响,古诗教学被边缘化,出现了重阅读轻古诗的不良倾向。古诗教学仅仅停留在"讲讲—抄抄—背背"这一层面上,原本意蕴隽永的古诗教学变为一种对学生的"惩罚"。
-
刍议利用心理学规律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
作者:陈郁 来源:吉林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心理学规律 利用 《礼记》 《周礼》 学习汉语 70年代 教材编写
-
描述: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概况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在《周礼》及《礼记》中所提到的通译。而严格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即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原学习汉语,则始于东汉初年。可见,我国
-
从一个细节看朱熹与陆九渊的教学思想
-
作者:许国申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思想 朱熹 《孟子》
-
描述:早说与他?…
-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
作者:邱丽宏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情感教育 亲情教育 爱国主义 培养学生 爱国忧民 引导学生 劳动人民 南宋诗人 王安石
-
描述: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1.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例谈“模型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作者:张胜平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历史知识 引导学生 模型法 历史模型 环状模型 历史事件 王安石变法 图模型 德国
-
描述:史教学的效率,展现历史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如图1)。
-
炼字炼句我也行:《千锤百炼为一“绿”》教学反思
-
作者:张西红 来源:陕西教育:行政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绿” 教学反思 炼句 炼字 《泊船瓜洲》 语文第九册 北师大版 王安石
-
描述:《千锤百炼为一“绿”》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韵味”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短文讲述了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为换一个“绿”字所经历十几次的反复修改
-
有趣引导,培养能力:拼音教学反思
-
作者:张晓红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讲故事 拼音教学 进课堂 老师 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 刘绍棠 合作学习 培养能力 教学反思
-
描述:读过刘绍棠先生的《老师领进门》一文,心中便有了几分崇敬,几分冲动,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使孩子们走进了文学的天堂。如何能让一年级的孩子走进课堂专心学习呢?我想一定要像这位老师一样让枯燥的语言文字变成鲜活的故事。走进一年级的教室,看着那张张可爱的小
-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
作者:冯如远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质疑能力 解决问题 中学生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 我国古代 教师 引导学生 陆九渊 物理教学
-
描述:质疑能力是指具体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对质疑,就各有自己的见解,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却认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纵观整个科学史,其实质就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物理学的
-
《伤仲永》教学实录及点评
-
作者:程翔 李天英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学生参与 同学 文言文 教学方式 学习 老师 解决问题 普通人 注释
-
描述:”,并在正中间画了一个四台的阶梯图。) 师:好,看完的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看完第一遍,看懂的、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的同学请举手。 (没人举手。) 师:大家互相看看。有没有举手的?没有。这说明只看《伤仲永》的正文,看第一遍,没有看懂。这很正常,要知道像这种文言文,看第一遍,只看正文,是看不懂的。下面就要看第二遍,看第二遍的时候要看注释,请拿起笔来,一边看,一边用笔圈点勾画—下。 (生继续看。) (师板书,在第一个台阶下面写“读第一遍”,上面写“读不懂”,在第二个台阶下写“第二遍”。) (10分钟以后生全看完。) 师:看了第二遍之后,感觉到基本上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能够两三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的,请举手。
-
吴炳璋先生京胡教学研究成果初探
-
作者:萧逍 来源:新校园(理论 上旬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炳璋 京胡教学 研究成果
-
描述:吴炳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京胡教育家、演奏家,曾师从耿永清先生学习京胡与昆曲。后又有幸向徐兰沅、杨宝忠两位京胡大师学习京胡技艺与技法,其在京胡演奏方面功底纯熟、内蕴丰厚。1953年,吴炳璋先生进入中国戏曲学校任教,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本文是对吴炳璋先生的教研成果及所取得成绩做一次梳理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