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085)
报纸
(622)
学位论文
(163)
图书
(150)
会议论文
(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36)
地方文献
(10)
宗教集要
(5)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2
(483)
2011
(488)
2010
(478)
2008
(373)
2006
(318)
1996
(225)
1990
(102)
1985
(123)
1979
(36)
1936
(15)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2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7)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6)
中国史研究
(3)
中华书局
(3)
华人时刊(中旬刊)
(2)
今日中国出版社
(1)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
中国医疗保险
(1)
国光杂志
(1)
相关搜索词
王安石
军事改革
城镇职工
奴隶主贵族
原始意义
兵农合一
音乐史
古典散文
唐宋八大家
《乌江亭》
《题齐安驿》
古代文学
三皈依
古诗
北宋
答司马谏议书
妻子
两面派
历史风云
基本观点
力量
兴亡之感
作者
墙角
唐人
司马光
士大夫
募兵制
士族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王安石保甲法之利弊和唐代兵制】搜索到相关结果
8053
条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质疑
作者:
李国栋
来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
史记散文
政治理念
逻辑推断
描述: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质疑
简论
王安石
茶税观
作者:
施由明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历史人物
宋朝
税收政策
茶税
描述:
、
保甲法
、募役法等进行对比然后肯定之。再如近现代史家周谷诚、钱穆等都对
王安石
基本持肯定观点。(
1
)否定派自南宋以来一直是中国评价“熙宁变法”或称“
王安石
变法”的主流派别,其基本观点是变法措施弊病丛生
程朱理学与
王安石
《易解》
作者:
金生杨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易解》理学
王安石
程
朱
黄震
描述:
学之功,亦可见《易解》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
王安石
是个慈父》点示阅读
作者:
赵新民
来源:
现代中学生:初中学习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点示阅读
儒家伦理
改革家
政治
描述:
王安石
在政治上是深具魄力的改革家,不顾艰难推行新政,在家庭中则是少见的慈父。不但挚爱儿子,也深爱女儿。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这种深挚的爱并非仅是对儒家伦理的遵循,而是植根于其天性。
试论
王安石
变法对中医药的影响
作者:
徐春娟
陈荣
邓棋卫
周强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熙宁变法
市易法
三舍法
中医药
描述:
位。
王安石
干古第一相
作者:
西江月
来源:
东方养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毛泽东
正常化
日本
精神
描述:
而田中竟能不予理睬,毅然来访,此又颇似王荆公“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 看得出,这时的毛泽东主席很看重改革家
王安石
。 二十世纪后期的历史证明了这位颇似
王安石
的日相,的确是日本近代以来最卓越的日本首相
论曾巩与欧阳修、
王安石
之关系
作者:
魏王妙樱
来源:
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欧阳修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描述:
曾巩以文章受知於欧阳倚成为「醉翁」门下士後之曾巩,积极追随欧阳倚9 深得其傅,使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之思想更加深化。而曾巩与
王安石
同乡,二人由 知己结为姻亲,曾巩复向欧阳倚推荐安石之文,是知曾、欧、王
从天命到命运:
王安石
命论之演进
作者:
胡金旺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天命
命
命运
人事
描述:
将全副的精力用于人事.所以,
王安石
命论总的倾向是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而绝非学界所认为的其命论带有消极悲观的情绪.
宋史研究会学术讨论述要
作者:
梁人
来源:
学术月刊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社会
新特点
资本主义萌芽
宋史
民族问题
学术讨论
募兵制
王安石
变法
人身依附关系
保甲法
描述:
有的讨论宋代历史人物评价,还有的是关于史籍校勘和史事考证,等等。现择要综述于下:
试论北宋变法派军事改革的成功
作者:
赵涤贤
来源:
历史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军事改革
变法派
王安石
变法
宋神宗
北宋
熙宁
战争
保甲法
元丰
军事训练
描述:
试论北宋变法派军事改革的成功赵涤贤在
王安石
变法研究中,以往人们总是认为:变法的最终目标“远未达到”,因为它没有改变“以社稷为忧”和“惧于夷狄”的局面,所以“失败”了①;或者认为:将兵法“未见实效
首页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