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10)
报纸(440)
图书(71)
学位论文(42)
会议论文(1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96)
地方文献 (478)
地方风物 (35)
宗教集要 (22)
才乡教育 (21)
红色文化 (17)
非遗保护 (9)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260)
2012(162)
2011(175)
2010(168)
2009(134)
2007(100)
2005(55)
2003(58)
1983(19)
1959(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8)
南国红豆(24)
青年时报(10)
江西社会科学(6)
戏曲品味(6)
东莞时报(3)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3)
佛山日报(2)
书城(2)
戏剧报(1)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个女性形象的比较
作者:高雪芳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形象  崔莺莺  杜丽娘  林黛玉  红楼梦  封建礼教  牡丹亭  西厢记  贾府  爱情 
描述:在中国文学史上,《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是三部成就很高的作用,我们的文学大师在这三部作品中分别塑造出了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个各具奇姿异彩的典型形象。崔莺莺是相国的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女儿,林黛玉是
看梁谷音演《寻梦》
作者:左弦缇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寻梦  杜丽娘  女主人公  记忆  梦境  爱情  牡丹亭  观众感受  表演艺术  人物情绪 
描述:的春景又常惹着“无处不飞悬”的春心。春的意境,花的意境,勾起人对梦境的留恋。于是在湖山石畔,牡丹亭前,随着回忆的历程,去追寻那云踪雨迹的梦境,再体味一番昨日梦中的春情。
人鬼情未了 老戏新说之十一
作者:傅谨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赵匡胤  杜丽娘  柳梦梅  文化思考  牡丹亭  女主人公  爱情  西方电影  宋江  情爱 
描述:,而《人鬼情未了》,体现出爱情那足以让两位深深相恋的情人突破阴阳间隔的力量,那才叫一好片名。
爱:报答、付出与回应——《连城》“知己之爱”的诠释
作者:冯文楼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己之爱  《牡丹亭》  爱情  心头肉  自然人格  生死之恋  生命原型  弗洛姆  《聊斋志异》  价值理性 
描述:在《聊斋志异》神奇瑰丽的世界中,爱情之“梦”的创造与寻求,是一大奇现。不论在那扣人心弦的生死之恋中,抑或想象丰赡的人狐相爱中;不论在那解衣就枕的匆遽中,抑或意趣盎然的对谈中;不论在那生命原型的展示中
评论篇 诉不尽的《长生殿》
作者:谢柏梁 周锡山 藏平 彭奇志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杨贵妃  爱情  唐明皇  唐玄宗  牡丹亭  演出  昆曲艺术  长恨歌  梧桐雨 
描述:唐明皇与杨贵妃:中国第一情侣的悲剧谢柏梁李杨之爱,是中国正史上有迹可寻的经典爱情诗章。如果说艺术虚构的《牡丹亭》是青年人如火如荼的爱情,那么《长恨歌》、《梧桐雨》和《长生殿》便先后讴歌了李杨这对
倾听花开的声音——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几部作品中品真爱
作者:刘浩 刘颖  来源:才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  真爱  作品  新写实小说  杜丽娘  红楼梦  忘记  牡丹亭  精神境界  张洁 
描述:悲剧,无一不记载着人们探求真爱的足迹。在当代女
小玉新琢
作者:沈昳丽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玉环  崔莺莺  爱情  女主角  杜丽娘  唐明皇  心灵 
描述:一、百般作弄,以此验证他对自己的爱情
婚姻应是灵魂净化之地
作者:贺白丹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灵魂净化  婚姻生活  爱情  教授  最高境界  市民文化  生活中  婚后  追求意识  深圳大学 
描述:婚姻应是灵魂净化之地
青春期性教育的原则应是真善美
作者:张崇玺  来源:山东教育科研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期性教育  中学生  道德教育  真善美  爱情  生殖系统  自然本能  性欲  每个人  解剖结构 
描述:即自然本能控制在善的轨道里。所谓美,则是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不仅要求性欲遵守道德的规范,而且要按照美的尺度,使性欲升华为高尚的爱情。性欲不等于爱情,经过道德教育而变得规范化了的性欲,仍旧
两个叛逆的灵魂:崔莺莺与杜丽娘人物形象比较
作者:钱荷娣  来源:电大教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西厢记》  《牡丹亭》  人物形象  崔莺莺  封建礼教  张生  汤显祖  老夫人  爱情 
描述:中国文学史上,“雅”、“俗”对立现象无过于元明之初。在元代,“雅”、“俗”二线尚属平行发展阶段,散曲与杂剧互不相扰,各自分头发展,而如《西厢记》之影响,元散曲中却是绝无匹敌;到了明代以后,“雅”、“俗”形成了尖锐的地立,俗文学得到了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