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性质
-
作者:李曼立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性质
-
试论《牡丹亭》的悲剧实质
-
作者:王学敏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悲喜剧 悲喜剧 悲剧 悲剧 实质 实质
-
描述: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
-
试论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
-
作者:胡颖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 冯本 汤本
-
描述:明清之际,众多文人、艺人根据各自的审美需要和艺术趣味,根据观众对戏剧的接受程度,先后对《牡丹亭》进行了改编,从而加速了《牡丹亭》这一剧作的传播。其中,冯梦龙的改编本影响较大。文章从剧情、人物、舞台等角度将冯本和汤本《牡丹亭》进行逐一比较,由此得出,冯本《牡丹亭》更富有戏剧性,更适合舞台演出的需要。
-
试论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
-
作者:暂无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 冯本 汤本
-
描述:是持着怎样的观念来改编的呢?针对戏曲的改编,冯梦龙曾谈道:“余发愤此道良久,思有以正时尚之讹。
-
试论李觏的交谊
-
作者:陈大勇 罗志洪 付胜国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交谊 志同 守信 诤规
-
描述:交谊是李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往结识朋友,了解社会、探索人生之道。李觏交谊面广,交往极严,他交友的准则为:志同道合、守信相知、贵诤规共患难。
-
试论李觏的交谊
-
作者:陈大勇 罗志洪 付胜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交谊 志同 守信 诤规
-
描述:交谊是李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往结识朋友,了解社会、探索人生之道。李觏交谊面广,交往极严,他交友的准则为:志同道合、守信相知、贵诤规共患难。
-
试论汤显祖的“情至说”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李丹
汤显祖不仅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杰出的诗文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文论家。他继承和弘扬以往文论的优秀传统,总结所处的时代和自我戏曲、诗文创造实践经验,在诸多方面提出了对文艺问题的见解,尤其是他的以情抗理的“情至说”,更见深刻、独到,对当时与后世的文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他留给我们宝贵文化遗
-
试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
作者:吕文奎 来源:德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改革思想 科举制度 变法思想 太学 教育管理机构
-
描述:特别是他创立的大学“三舍法”,对当时和后代学校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各代,显示了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王安石不愧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试论杜诗之“气”
-
作者:卢燕平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宋人 风雅 诗话 诗集 含混 诗说 苏辙 王安石
-
描述:令《读老杜诗集》 :“气吞风雅妙无伦”⑤ ,都是所见略同。宋人在用“气”这个概念评论杜甫诗时 ,又多有元气浑茫之类的说法 ,如田锡“飞动混茫”⑥ 、张伯玉“词含混沌来”⑦ 、韩维“元气混浩神无方”⑧ 、王安石“吾观少陵诗 ,为与元气侔”⑨ 、于恕“气更浑沦”⑩ 。金人元好问更是化抽象为形象 ,大加褒扬说杜甫诗“如元气淋漓 ,随物赋形 ;如三江五湖 ,合而为海 ,浩浩瀚瀚 ,无有涯氵矣 ;如祥光庆云 ,千变万化 ,不可名状 ;固学者之所以动心而骇目” 。这些评论不约而同地用“气”的概念 ,不是偶然的。它们出于对杜诗美感的实际感受。其实 ,当时不论作者还是读者 ,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古代元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影响。中国远古氏族公社的农耕社会中 ,人们与自然熔融无间。与希腊文明中把人与自然分离开来不同 ,他们有着天人合一...
-
试论汤显祖的“言情”说
-
作者:刘应甲 刘月嵌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文学思想 中国历史发展 人性自由 程朱理学 哲学思想 资本主义 杜丽娘 出发点 封建社会
-
描述:革的斗争。从王阳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