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16)
报纸(160)
学位论文(23)
图书(14)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77)
地方文献 (14)
非遗保护 (7)
宗教集要 (7)
才乡教育 (6)
地方风物 (5)
按年份分组
2013(42)
2012(56)
2009(41)
2008(43)
2007(41)
2005(23)
2004(15)
2003(19)
2001(19)
1996(26)
按来源分组
宋代文化研究(59)
河北学刊(7)
文学遗产(7)
史学集刊(3)
史学月刊(3)
教育家(1)
年轻人(A版)(1)
作文大王(1)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
安家(1)
论“外王”之学在宋代向“内圣”之学的转化
作者:李静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内圣”  外王  封建统治  董仲舒  传统儒学  王安石  自我修养  《公羊春秋》  宋代理学家  天人感应 
描述:“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其目的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内圣”与“外王”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天下的手段,本来以“仁”和“礼”的思想形式统一在孔子思想中。但是,秦汉以来,在地主阶级上升时期中,儒学中的“外王”一面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发展,使...
宋代江西词人晏殊、晏几道、欧阳修、黄庭坚的词论
作者:顾易生 金昌娥  来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几道  欧阳修  黄庭坚  词情 
描述:芒。黄庭坚词论突出晏几道的“痴”,更是欧阳修“情痴”的扩大,表现出一种违抗“道”、“法”的精神。
先秦仁学与宋代理学——兼论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孙以楷 陆建华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理学  气质之性  儒学发展  陆九渊  孟子  人性论  仁学  由天而人  本体论  性与天道 
描述:》昭公十八年,郑于产语),且社会震荡、人无以立,中国哲人无暇顾及遥远之“天道”,急于为自己、为他人找寻安
永嘉学术开创者王开祖:宋代浙学通论之一
作者:周梦江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永嘉学派  王开  开创者  浙学  周行己  陈傅良  王安石  浙东学术  《春秋》  孙觉 
描述:响。
宋代散文理论的一个高峰:“三苏”浅论之一
作者:余辛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古文运动  散文理论  苏轼  散文创作  三苏  王安石  宋代散文  作家  韩愈 
描述:窥探作为苏氏家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苏氏文论的间架及其在宋代文论中的地位。
宋代九诗僧 惠崇数第一
作者:李加林  来源:科学与文化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僧  文学批评  唐宋诗  胡应麟  北宋  神秀  明代  著者  苏东坡  雪松 
描述:书中赞誉惠崇诗尤杰出也。他最欣赏惠崇的诗句有:阴井生秋草,明河沏晓迟,河水坚度马塞雪密藏雕,雪残僧扫石,风劲鹤归松探骑通番垒,降兵逐汉旗,地遥群马小,天阔一雕平等。
宋代台谏监察的衰落与熙宁变法述论
作者:季盛清  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台谏  变法派  监察制度  监察官员  王安石  监察御史  反对派  吕惠卿  述论 
描述:衰,从此日趋衰败.本文拟就宋代台谏监察的衰落与熙宁变法的关系及其经验教训,谈点粗浅的看法.
千仓渠科条碑记与宋代农田水法
作者:周宝珠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  王安石变法  科条  水利法  农田利害条约  制置三司条例司  兴修水利  农田用水  稻田  宋会要辑稿 
描述:。通过《科条》的具体内容,人们可以得知宋代农田水法的诸种特点,并进而窥知王安石变法期间对农田水利的高度重视,为评价变法提供了一个重要史证。
宋代的茶禁与茶户、茶贩的反抗斗争
作者:关履权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园户  少数民族  唐宋时期  制茶业  社会风尚  通商法  榷茶  禁榷  北宋 
描述: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王安石也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足见用茶之普遍。
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宋代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
作者:金耀丽  来源:开封大学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  改革  学校 
描述:王安石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堪称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不仅对宋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中国教育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