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840)
报纸(27159)
图书(1256)
学位论文(1031)
会议论文(577)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126)
地方文献 (5198)
地方风物 (1653)
宗教集要 (890)
红色文化 (685)
非遗保护 (671)
才乡教育 (515)
文化溯源 (125)
首页图片-宗教集要 (3)
首页图片-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0(5166)
2009(3868)
2008(3353)
2006(1905)
1998(1024)
1995(1007)
1989(570)
1958(55)
195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87)
音乐出版社(18)
江西人民出版社(16)
上海文艺出版社(16)
文物出版社(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1)
新文艺出版社(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能源出版社(1)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冯梦龙冤枉了王安石——读《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作者:杨斌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冯梦龙冤枉了王安石——读《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花非花——从昆曲电影《牡丹亭》谈戏曲与电影交融的魅力
作者:周湘玟  来源:当代电影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戏曲舞台  电影导演  汤显祖  昆曲  表演程式  戏曲电影  中近景  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 
描述:,也可以从近景中清晰地看到她的一颦一笑,体察到她最幽微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这种审美享受,是只有银幕才能给予的,然而它又是戏曲。昆曲电影《牡丹亭》,从唱腔到表演程式,都是最严
刘绍棠的日日夜夜
作者:郑恩波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刘绍棠的日日夜夜
略论赋、比、兴观念的演进和发展
作者:谌兆麟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诗序  六义  观念  艺术方法  实际过程  六诗  发展  形象思维  周礼  特殊规律 
描述:能够进一步深入。为此,本文拟就赋、比、兴观念的演进和发展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学者。赋、比、兴之说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里所谓“六诗”,是说六种样式的诗歌,语意是十分明确的。《周礼》系先秦故书,儒家经典,可见,先秦时期赋、比、兴乃是三种诗体,这也就是赋、比、兴的
明代文献学家胡应麟
作者:王勋敏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文献  胡应麟  伪书  《少室山房笔丛》  古代小说  图籍  学术  《经籍会通》  胡氏  考辨 
描述:代文献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狭义者仅指文字上的校勘、标点、注释而言;广义则包括用新体例对文献材料作出新的编述,和通过分析、研究历史文献而写成各种类型的学术专著。下面试从广义的角度予以论述。
武则天曾废妇女跪拜礼
作者:村夫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武则天  我国古代  渤海国  王溥  王应麟  妇女  博闻强记  妇人  唐代  玉海 
描述:记。“溥好聚
古典戏剧美学的新贡献--孟称舜“当行”论试析
作者:萧作铭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形象塑造  古典戏剧美学  戏剧场面  戏剧家  汤显祖  戏剧创作  戏剧艺术  艺术虚构  戏剧特征  舞台演出 
描述:这种理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对古典戏剧美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崭新贡献。
使命、责任、价值
作者:徐中玉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使命感  文学创作  干预生活  文学界  汤显祖  社会生活  理性  评论  社会改革  思想 
描述:,得到同情和共鸣。不管他自己承认不承认,自觉或不大自觉,实际上这就是他的使命,他在执行自己的使命。主张积极干预生活固然是一种使命,主张不必考虑别的,只
中国古代的富民、富国和理财思想
作者:叶世昌  来源:财经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富民思想  桑弘羊  王安石变法  韩非子  中国历代  孟子  藏富于民  抑兼并  荀子  墨子 
描述: 富民、富国和理财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和经济管理中常用的词汇。本文意在说明其含义及古代思想家的有关主要观点。一、关于富民思想富民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所普遍张主的。他们主观上是想使人民能普遍富裕。但在阶级社会中实际上能够富起来的总只是一小部分人,而这
“鞭赶刀砍”不应是外贸经营的特征之一-与李常军同志商榷
作者:张水金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鞭赶刀砍”不应是外贸经营的特征之一-与李常军同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