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用户对XP的反应是:追着升级有点累
-
作者:张小贝 来源:每周电脑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操作系统 硬件升级 中国企业 企业内部 信息决策 效果良好 用户 熟悉度 微软 研发人员
-
描述:将全部更换使用XP系统。微软认为中国企业级用户之所以对XP必趣不大,是因为他们都已经拥有了Windows 2000,而XP对那些仍用Windows 95和Windows 98的用户才有较大吸引力。现在上海
-
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不应是中国刑法的基本立场
-
作者:杜文俊 陈洪兵 来源:东方法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 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 结果无价值论 结果无价值论 法益侵害 法益侵害 刑法的基本立场 刑法的基本立场
-
描述:"成为"双规"对象的中国现实告诉我们,刑法的任务不是规训国民使其彬彬有礼,而是及时发现并依法打击犯罪,强化刑法的裁判规范功能,因而,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不应是当今中国刑法的基本立场.
-
中国保障本国粮食市场供应是对世界的贡献
-
作者:暂无 来源:粮食决策咨询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中国保障本国粮食市场供应是对世界的贡献
-
徐匡迪:中国应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而不应是加工厂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世界制造业中心 加工厂 徐匡迪 发展目标 中国工程院 院长
-
描述: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近日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而不应是世界的加工厂。
-
《我与黄先生的谈话中关于中国的若干评述》的作者应是孟德斯鸠
-
作者:许明龙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德斯鸠全集》 《孟德斯鸠全集》 黄嘉略 黄嘉略 弗雷莱 弗雷莱 汉字部首 汉字部首
-
描述:和谈话不存在语言障碍。贝尼泰兹教授认为,从时间上看,《我与黄先生的谈话中关于中国的若干评述》不可能出自孟氏笔下,应是弗雷莱所作。贝氏得出这个错误结论的原因在于,他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汉语
-
中国最早的专业性期刊应是《吴医汇讲》
-
作者:黄晞 刘新社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医汇讲 专业性 科技期刊 中国人民 文明进步 唐大烈 技术发展史 信息传递 水路交通 学术交流
-
描述:现代,则出现科技期刊,它成为信息传递、学术交
-
梅新育:中国实施经济制裁原则应是什么?
-
作者:暂无 来源:经济研究信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制裁 中国民间 菲律宾 黄岩岛
-
描述:最近,“黄岩岛事件”推动中国经济制裁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尽管官方并未宣布对菲律宾实施经济制裁,但中国民间已经开始自发抵制菲律宾商品、劳务和企业。
-
[社论]中国对外投资不应是一笔糊涂账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时代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2011年,我国对外资产年均增长26%,对外投资收益年均增长32%。2011年我国对外投资收益达128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外汇储备的经营收益。” 表面看来,有关方面回应不无道理,因为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投资收益“是一个统计概念,其是指内资投资境外所得收入与外资投资境内所支出的差额部分,而就资本运营层面而言,“对外投资收益”则是一个财务指标,其是指境内资本投资境外的年度收入。 但是,即便如此,我国8年来对外投资收益年均增长32%,亦不能代表我国对外投资水平提高,因为8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从2004年末的6000亿美元大幅升至2011年末的3.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年均增长亦达到32%,故而就对外投资收益率(或投资水平)而言,可谓原地踏步。而如用2011年度1280亿美元的对外投资收益,除以当年我国4.72万亿美元的对外资产,则我国2011年度的对外投资收益率仅为2.7%。
-
“中国模式”不应是高税收负福利
-
作者:洪巧俊 来源:当代社科视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 负福利 负福利 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 制造基地 制造基地 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 税收 税收 不择手段 不择手段 住房补贴 住房补贴 世界 世界
-
描述:"中国模式"如今是个很热门的话题。其实要总结起来,"中国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高税收负福利。中国为何能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与负福利息息相关。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择手段、不惜牺牲农民的利益
-
陶澍应是开启中国近代史的杰出政治家
-
作者:夏剑钦 来源:书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陶澍 林则徐 鸦片战争前夕 政治家 魏源 龚自珍 辛亥革命 政治事件 戊戌维新
-
描述:后不着店,似乎历史上可以忽略或一笔带过的人物。究其原因,就在于陶澍既属古代史末期,又卒于鸦片战争前夕的1839年,这可说是以政治事件界定历史分期,给历史留下的一大遗憾,因为,它既对陶澍很不公平,又与历史事实极不相符。事实上,不论是亲历晚清的陶澍同时代人,还是晚清以后的历史学家都早已对陶澍有着不可置疑的历史评说。 陶澍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先看陶澍的顶头上司“道光”这位清代爱新觉罗氏第六代君主——曼宁宣宗皇帝的说法。道光帝于1820年快四十岁时从他父皇嘉庆帝那儿接过一个危机四伏的皇位后,便雄心勃勃,企图振衰起弊。虽然他在位三十年中重用的两名内阁大学士“盐枭首相曹振镛”和“世仆总管穆彰阿”都是庸佞之辈,但其间十多年对陶澍的“特达之知”,委以三省重任,还算是“知人善任”,也使自己在困境中稍有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