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331)
期刊文章(2241)
学位论文(61)
会议论文(50)
图书(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385)
地方文献 (153)
宗教集要 (105)
地方风物 (31)
红色文化 (18)
才乡教育 (13)
非遗保护 (8)
文化溯源 (3)
按年份分组
2014(1653)
2012(256)
2010(256)
2009(163)
2008(146)
2002(80)
1999(84)
1987(43)
1913(1)
1907(1)
按来源分组
四川戏剧(10)
株洲晚报(7)
烟台晚报(5)
政府公报(4)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安家(1)
焦作日报(1)
深圳侨报(1)
中国质量报(1)
秦报(1)
无愧苍天不负
作者:袁江  来源:乡镇论坛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伯行  土特产品  为政清廉  夜深人静时  科举考试  平反冤狱  民穷财尽  清正廉明  黄金 
描述:无愧苍天不负袁江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但也不乏洁身自好、为政清廉、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清官”们或赋诗拒贿以明志,或题撰联以自诫,也有世人
名牌应是“牌”
作者:沈小平  来源:苏南科技开发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无形资产  消费群体  产品定位  消费者群体  企业发展  竞争力  市场份额  重要性  现代企业 
描述:较强的实用性外,还要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以及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名牌是较高的品质和较低的价位的统一。质量再好,功能再全,在社会上使用者却
《齐要术》与林业
作者:李荣高  来源:云南林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齐要术》  林业  《吕氏春秋》  《诗经》  《周礼》  《尔雅》  《管子》  科技史 
描述:广志》等先秦至魏晋古籍100多种,农谚20多条,也有询访老农和实践经验方面的资料。
官逼
作者:乐朋  来源:杂文月刊(文摘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权利意识  老百姓  王安石  执法  官员  社会  官府  民众  城管  良善 
描述:。虽然高低先生说,狗官是"对狗的侮辱",但我以为,老百姓骂狗官,不妨视为是对贪官、坏官、恶吏的通称,传神而直白。说个历史故事。
还惠于
作者:徐怀谦  来源:党政干部参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神宗时期  司马光  王安石  辩论  财富  主张  分配 
描述:北宋神宗时期,主张变法的王安石与主张守成的司马光围绕财富这个话题展开过一次辩论,辩论的焦点在于国家和人民如何占有和分配财富。《宋史·司马光传》记载
宋朝如何藏富于
作者:梁盼  来源:新财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均收入  藏富于  王安石变法  宋代  宋朝  财政负担  麻省理工学院  增值税  私有财富  民众 
描述:DP却为550美元。但宋代统治的320年间(960—1280年),人均GDP增长了1/3(达600美元),同一时期人口几乎翻了一倍,这就是说,经济总量增加了2.6倍。此外,宋朝的大城市及手工业、商业
与路
作者:暂无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吉米·卡特  最大努力  人生  脚印  海军学院  将军  文章  雪原  道路  王安石 
描述:小诚毕业后,在市里当会计科科长,职务不大,权力不小,那些烫手的金子只有他能拿捏得住。这天市长秘书过来了,是个女的,套装短裙,走路一扭一摆,嘴唇涂的口红可以刷墙,脸上抹的脂粉能盖个瓦房。
作者:王新利  来源:散文百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女作家  表里不一  少年  治国之道  历史现状  宫廷政变  交朋友  说真话 
描述:应是输得精光才来借钱扳本的。至富翁家后
五四传统的反思与近代妇女史研究
作者:叶娃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才女文化  五四传统  明末清初  妇女史研究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中国妇女  妇女文化  明清之际  中国女性  上层社会 
描述:研究,俾使读者可以从崭新的视角重审这段历史。本书取材丰富,涉及面极广,援引了四、五
《金瓶梅》:半部中国古代妇女苦难史
作者:余岢  来源: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瓶梅》  西门庆  古代妇女  吴月娘  潘金莲  男性社会  命运  杜丽娘  《牡丹亭》  婚姻制度 
描述:一个男子汉的心”.(第23回)的畸形性关系,以表现他们横遭性压榨的丑恶现象,抨击了女权难以伸张的社会现实.它名为“淫秽录”,实为半部中国古代妇女苦难史.因此,它是一部既有风俗史意义、又有心态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