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42)
学位论文(526)
图书(121)
会议论文(53)
报纸(3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68)
地方文献 (118)
地方风物 (118)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2)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4)
2012(134)
2011(128)
2009(108)
2008(95)
2007(97)
2006(78)
2003(47)
1999(42)
1985(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617)
宋代文化研究(26)
文献(14)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3)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巴蜀书社(1)
党史文汇(1)
山东文学(1)
运城学院学报(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战国时期官营畜牧业立法研究:竹简秦汉律与《周礼》比较研究(
作者:朱红林  来源:古代文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畜牧业立法  秦汉简牍  《周礼》 
描述:通过秦汉简牍和<周礼>中相关记载的比较研究表明,战国时期官营畜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存在着4级管理体制,牧场的设置维护,官吏及饲养人员的选拔,饲料的征收、储备与发放
从回忆到研究:刘大年抗战史学研究再探讨
作者:朱春龙  来源:抗战史料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大年  抗战史学  回忆抗战  研究抗战  主要意义 
描述:并存及其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抗战史研究理论体系。不仅如此,刘大年对研究抗战史学主要意义也有清晰认识,对后世研究抗战史有重要指导作用。
地市撷英 临川文化研究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地市撷英 临川文化研究
临川文化研究与发展趋势综论
作者:章军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文化  定义  研究状况  发展趋势 
描述:要是《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原《抚州师专学报》)和《抚州社会科学》等。临川文化研究可拓展的领域为戏曲、近现代名人、科技、军事、旅游、百越文化和基础教育等方面,这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浦江板凳龙形态研究
作者:刘少辉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舞  浦江板凳龙  舞蹈特征  文化阐释 
描述:方法和拟解决问题。第一章概述了中国龙文化以及龙舞艺术的历史发展与总体特征,作为本文写作的背景;并将文献研究和民间考察相结合,梳理浦江板凳龙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通过对浦江板凳龙的实地考察,从地理环境
崇仁民间舞蹈“跳八仙”研究
作者:王程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间舞蹈  崇仁  “跳八仙” 
描述:。本文以民间舞蹈“跳八仙”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舞蹈文化研究中的“动态切入法”1并结合西方人类学家所倡导的“参与客化法”进行深入研究。这两种研究法的特点主要在于,强调研究者亲身参与的同时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对象
广昌“孟戏”的考察与研究
作者:李启福 李上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形态  传说故事  田野调查  历史渊源  艺术特点  孟姜女  高腔 
描述:孟戏指专演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戏曲,它作为成熟的一种戏曲形态,又名盱河戏,形成于明朝,距今五百余年。其唱腔以高腔、并吸取四大声腔之首海盐为主,特点鲜明、音乐古朴;具有元代古南戏曲音韵。笔者曾对江西广昌甘竹镇孟戏做了田野调查,试图通过探究孟戏的历史渊源、独特艺术特点及其发展现状,对挖
浦江板凳龙考察研究
作者:刘少辉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龙灯  龙灯  浦江板凳龙  浦江板凳龙  阵形  阵形  圆曲  圆曲 
描述: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是一条条用凳板串联而成的流动的龙灯。因此,当地人将看板凳龙表演称为看龙灯。其从动作形态、运动轨迹到场面造型,都在圆曲的整体轮廓之中,在运动规律上形成统一的、独特的圆曲审美特征。其曲和圆的连贯使用恰好符合中国舞曲中求圆,圆从曲来的传统审美观。
从悲剧的角度比较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
作者:郗慧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跨文化研究  爱情悲剧 
描述:得出,中国悲剧的研究以及中西方悲剧理论的比较成果也十分显著。这些都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帮助。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都是在中西方享有盛誉的爱情悲剧。到目前,已有很多文献对其进行了研究
《牡丹亭》的明清女性读者群研究
作者:田甜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明清女读者  阅读  影响 
描述:对她们产生的影响,其中特别探究了杜丽娘的“写真”行为对女读者的启迪;以及她们在阅读和接受《牡丹亭》过程中对自身才能的自觉,从自发阅读走向自觉表达的生命状态的变化,试图由此揭示出《牡丹亭》女读者所代表的明清女性群体的生命诉求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