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廷贤老年养生观简述
-
作者:濮正琪 来源:江西中医药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养生 养生 龚廷贤 龚廷贤
-
描述:,两肾之间,白膜之内,一点动气,大如箸头,鼓舞变化,开阖遍身,熏蒸三焦,腐化水谷,外御六淫,内当万应。”他认为两肾之间的动气为人身一息真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如果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保护肾间之动气,而是色欲过度,肆意损耗,“所虑昼夜无停,八面受攻,由是神随物化,气逐神消,荣卫告衰,七窍反常。”人体就会由壮而衰,出现一系列老化的征象。如:“啼号无泪,笑如雨流,鼻不嚏而涕,耳无声蝉鸣,吃食口干,寐则涎溢,溲不利而自遗,便不通而或泄。”当元阳亏损,阳损及阴,随之还会出现“真阴妄行,脉络疏涩,昼则对人瞌睡,夜则独卧惺惺。”的表现。说明肾之真阴真阳衰微是导致衰老的关键因素。此外,龚氏认为人的衰老还与内伤脾胃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健则气血生化有源。如果不加保护,饮食失调损伤脾胃,就会加速人体的衰老。他说:“咨口腹之欲,...
-
论苏洵的人情观及苏、王关系
-
作者:杨胜宽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洵 《辨奸论》 《六经论》 人情观 王安石
-
描述:苏洵<辨奸论>的真伪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议的话题.此前的研究,多从版本和史实考订的角度切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尚难说得以圆满解决.本文试以考察苏洵的人情观为重点,观照决定苏、王关系的深刻思想分歧
-
二程理欲观与王安石变法
-
作者:王世光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程 二程 理欲观 理欲观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天理 天理 人欲 人欲
-
描述:能够从理论上纠正改革中的这些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二程理欲观也是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反思。
-
从碑文看汤显祖的戏剧观与教育观
-
作者:徐雪凡 来源:戏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庙记 庙记 戏剧观 戏剧观 书院 书院 教育观 教育观
-
描述:本文从现存的汤显祖撰写的碑记及明清两代有关汤显祖的碑文中,选择其中有关汤显祖从事戏剧与教育活动的那部分,概括并阐述了汤显祖的戏剧观与教育观。
-
明代反理学思潮与汤显祖的戏曲观
-
作者:王万祥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反理学 反理学 汤显祖 汤显祖 戏曲观 戏曲观
-
描述:明代的官方哲学是理学,理学对思想界统治严密之时,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受到理学思想的直接或间接的渗透乃至规范.汤显祖身处反理学思潮兴盛的中晚明,以至情论为中心的汤氏戏曲观强调了人的情感和自然欲望,这与明代
-
《鲁府禁方》养生观
-
作者:陈丽姝 孙亦农 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龚廷贤 《鲁府禁方》 养生观
-
描述:等26类,又卷末附有入有百病、医有百药、延年廿箴、劝世百篇等文。不仅可窥王府用药之概况,亦能反映龚氏治病经验。
-
吴曾祺宗经观辨析
-
作者:方雷 来源:民办教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祺 吴曾祺 辨析 辨析
-
描述:吴曾祺继承、补充和发展了刘勰的宗经思想,其宗经之本质不是为了宗儒,而是通过宗经提高写作者的自身修养,因为经书作为文章写作的典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经学著作对作者风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宗经也不能盲目,还应该学会一定的方法。
-
王安石的阅读批评与文学政治观
-
作者:阮忠 来源: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阅读批评 阅读批评 文学政治观 文学政治观
-
描述:在北宋文坛上,王安石的阅读批评体现在诸子著述上,他识同辨异,表现了纳诸子之学入儒的思想立场。同时,他的性情合一说落脚点在经术,而不是文学的“性情”。这都影响到他为文应当补世、适用的文学政治观。
-
胡应麟二元小说观探析
-
作者:蔡树才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元论 生命体验 通俗小说
-
描述:综合分析胡应麟的小说整理、小说理论和创作,胡应麟的小说观呈现出一种文献、学问和文学、文章二元并立形态.它同中国古代文学、小说存在的实际深深契合,而迥异于近代以来源出西方的文学和小说观.
-
浅谈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及其对国有企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
作者:赵霞 来源:职业·中旬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有企业人才培训也要首先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从根本上重视人才,把人才放在一个战略核心的位置,谋为人才先,才能做好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 二、古之取士,皆本与学校——培养人才要重视教育 王安石认为,人的先天禀赋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才能大小,后天的学习才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王安石曾举出江西金溪县农村一个超常儿童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认为一个人的才智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受之天”与“受之人”两方面。王安石认为解决人才培养之问题,要抓源头,即抓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而教育是造就人才的根本途径。他说,古之取士,皆本与学校,不兴学校而想得到人才,那是缘木求鱼。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予以整顿。对于我们国有企业,则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职工培训,把职工看成是蓄电池而不是干电池,重视人力资源的投资和持续开发,强调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以求知识得到共享,职工素质得以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