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46)
报纸(336)
学位论文(19)
图书(9)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774)
历史名人 (138)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3(82)
2012(119)
2011(80)
2010(110)
2009(75)
2008(93)
2007(62)
2006(43)
2003(8)
1994(5)
按来源分组
其它(32)
剧影月报(18)
现代苏州(6)
文化艺术研究(3)
戏剧之家(2)
考试(高考文科版)(1)
天涯(1)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1)
中国科技博览(1)
文学界(理论版)(1)
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迎来3周年第100场演出实景园林昆曲《牡丹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文汇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吴越)以振兴和繁荣昆剧事业为宗旨,探索多元化艺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日前在浦东喜马拉雅中心举行成立3周年庆典。当晚,青浦朱家角课植园迎来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
昆曲越剧赣剧婺剧话剧青春版昆曲轮番上演《牡丹亭》集体回遂昌
作者:童桦吴 雅茗庆 雄尤帆  来源:浙江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期间,昆曲、越剧、赣剧、婺剧、青春版昆曲、话剧等6种版本的《牡丹亭》将轮番上演,其中3个版本今天已登台亮
苏大携手苏州昆剧院启动昆曲传承工程将打造校园版昆曲《牡丹亭》
作者:华乐 丁姗  来源:江苏教育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日前,苏州大学本部敬贤堂内传出了圆润柔美的昆曲唱腔和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由苏州大学携手苏州昆剧院共同打造的“久久流远”大学生昆曲传承
遂昌老农昆曲技艺引专家注目 “昆曲故乡”到牡丹亭原创地
作者:暂无 来源:丽水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缠绵的唱腔,惹得十多位来自“昆曲故乡”——苏州昆山市巴城镇的专家惊叹不已。 昆山市巴城镇是昆曲的发源地
为古老昆曲找回青春:由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演出所想到的
作者:孔德鹏  来源:文化月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生  昆曲艺术  牡丹亭  高校  传统文化  传统艺术  人文教育  高雅艺术  素质教育  古典美学 
描述:素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昆曲艺术文辞典雅清丽,曲调清新婉转,有着丰富的文学传统和表演艺术传统,是古典美学和传统艺术的精
亦邃亦阔 有学有术:从第二届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看近年昆曲
作者:王宁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动向  新时期  研究思路  牡丹亭  苏州大学  学者  海内外  大学生 
描述:广为学界瞩目的第二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4日至7月7日在苏州市图书馆举行。这是继2003年11月在昆山举办的首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昆曲学界的又一次盛
昆曲之美——案头与场上——记白先勇关于昆曲《牡丹亭》曲辞赏
作者:暂无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白先勇  昆曲艺术  昆曲艺术  牡丹亭  牡丹亭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  赏析  赏析  世纪初  世纪初  蔡元培  蔡元培  加州大学  加州大学 
描述:北京大学一向重视人文教育,具有悠久的昆曲传统。上世纪初,在蔡元培校长的倡导下,大批挚爱昆曲艺术的学者将昆曲引入讲堂。2009年,美国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暨文化研究系荣退教授、著名作家白
走进阳春白雪的昆曲艺术:访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
作者:宋冰华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白先勇  牡丹亭  阳春白雪  文化底蕴  院长  戏曲艺术  北昆  大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描述:尝不是好事。然而,白先勇再有名,青春版《牡丹亭》也只能流行一时。昆曲的美妙、动人、赏心悦目,毕竟不能单靠一个人、一部戏就被大众接
《纳书楹曲谱》研究—以《四梦全谱》为核心
作者:林佳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叶堂  纳书楹  叶谱  四梦  牡丹亭  昆曲  曲牌  曲谱 
描述:至60年(1795)間陸續刊行的曲譜,包括初刻《西廂記譜》、《納書楹曲譜》(正續外補四集)、《四夢全譜》、重鐫《西廂記全譜》,皆為帶曲文、板眼及工尺,不帶科白的樂譜,一時風行,號稱「葉譜」,其內容豐富,計收566齣/套曲,且訂譜成就向受稱道,影響深遠。筆者於撰述時,首先梳理乾隆時期蘇州的崑曲活動、葉堂之志趣及交遊、葉譜的刊行及影響,以為全文論述之基礎;繼而開展兩個主要的關注面向,第二章為葉譜選錄的內容,第三、四章則為葉堂訂譜的作法,為集中焦點,乃選擇最具曲樂創作意義之《四夢全譜》為核心,討論葉堂如何為馳騁才情、不拘格律的湯顯祖《四夢》曲文訂譜,以見在曲律及曲樂發展上的重要意義。

就葉譜選錄的內容,筆者歸納其特色有三:(一)「散齣」與「全本」兼收:《納書楹曲譜》選錄自元至清前期,名家名作與時俗流行的散齣,而《西廂記譜》與《四夢全譜》則為全本劇作。(二)「劇」與「曲」雙重觀照:除大量選入有曲可唱之演劇散齣,兼及新興時劇,又收錄部分可供清唱的散曲及散齣,尤其好尚北套曲。(三)「流行」與「追憶」並存:除選入當時流行的劇目,又有《千鍾祿‧慘睹》等,當是因葉譜收錄而引領演出風潮,至於《桃花扇》等漸次退出劇壇的散齣,葉譜的記錄則帶有追憶性質。再將葉譜收錄的內容與其前《九宮大成譜》等、其後殷溎深傳譜等刊行的曲譜相較,則可見收錄內容頗為相近;然而,曲譜的性質,則由重「曲」轉而至重「戲」,頗可比喻為「加上板眼、工尺的《綴白裘》」,由以記錄唱腔為主之樂譜,變為於演出頗有助益之臺本。

關於葉堂訂譜的作法,筆者以《四夢全譜》為核心,第三章先論「宛轉相就」之法,討論葉堂如何改調就詞,在譜曲時妥貼適應湯顯祖不盡合律的曲文。首先析論其中較富變化的集曲作法,以見不同曲牌的摘句如何銜接為集曲;其次,取鈕少雅《格正還魂記詞調》、馮起鳳《吟香堂牡丹亭曲譜》、劉世珩《雙忽雷閣彙訂還魂記曲譜》,與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共同參照,綜論並評議各譜宛轉相就的處理方式,相較於諸家的作法往往較向「律」傾斜,葉堂訂譜的特殊之處在於:追求文、律、樂之間的平衡,故可見增刪部分曲文字句、移動板位以使語氣更為流暢、致力於以樂傳情,某些作法甚至遊走於合律邊緣,葉堂的手法固有獨到之處,然宜置入清前期曲律及曲樂發展的背景下考察,由《南詞新譜》、《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漸次收錄《四夢》曲牌,可見曲律鬆動之趨勢,這些迥異於往的曲牌,無法套用既有腔調,故需曲譜記錄唱腔,然而,曲譜的刊行,雖便傳唱,卻也形同「定譜」,若過度襲用,反而侷限曲調發展。

第四章則比較諸譜《四夢》之曲腔,切入點有二:其一乃葉譜本身作法之比較,葉堂於相同曲牌,鑑於情境不同,各有變化發揮,展現曲牌音樂在律定字句及點板之下的活腔作法;其二乃與其他曲譜之比較,取葉堂為《四夢》所訂之曲腔,與其前《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其後《遏雲閣曲譜》等相同曲牌比較,固不乏曲腔一脈相承者,然亦見細節處的板眼、行腔參差變化,甚至腔句、曲牌之音樂構思不盡相同者,可見乾隆時期曲腔活潑變化之情形。最後,藉由比較的結果,探討曲樂相關問題,在曲文字聲與曲腔旋律方面,「依字行腔」雖是原則,然遇韻腳等處,則往往需配合全曲的結音;在曲牌行腔與固定曲調方面,每一牌調雖有其音樂框架,但實際的行腔,則是字聲與曲調互相調適而成;而綜觀葉譜的音樂成就,除首次為《四夢》訂定完整的工尺譜,更在於其作法有繼承亦有開創,可謂集曲樂作法之大成。

本文最後以「葉堂之曲樂觀點」、「葉譜之價值」綰結全文。就葉堂的觀點而言,重樂輕律,以盡度曲之妙;雅俗兼備,適度採錄時俗唱法、流傳劇目,俱見一代曲家的朗闊襟懷。就葉譜之價值而言,於刊行曲譜具有開創意義,為首度刊行之崑曲戲齣唱譜,收羅甚廣,兼有選本性質,乃藉譜以傳曲;且於曲樂發展具獨特貢獻,藉實際的訂譜成果,彰顯「不合律即不可歌」之謬,並將訂譜的觀照對象,由單隻曲牌之行腔,擴展為套內諸曲的和諧,其所譜曲腔,不僅穩稱湯顯祖揮灑才情之曲文,促成《四夢》在舞台上展演流傳,且安腔訂譜之法亦成為典範。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仅是青春
作者:黄小驹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中国艺术  昆曲  研究院  传统文化  演员  江苏省  青年学生  观众  研究员 
描述:自2004年4月在台北首演以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出了66场(其中2/3的演出在大学校园进行),直接观众近1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京召开专家研讨会,对《牡丹亭》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会上宣读了《牡丹亭》总制片人、台湾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