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88)
期刊文章(284)
学位论文(7)
图书(2)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14)
地方文献 (47)
地方风物 (8)
红色文化 (7)
文化溯源 (2)
非遗保护 (2)
才乡教育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1(38)
2010(44)
2009(36)
2006(31)
2005(13)
2002(14)
2001(13)
1998(4)
1993(8)
1990(6)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
中国新闻周刊(2)
戏剧之家(1)
国际金融(1)
财经杂志(1)
北京社会科学(1)
广告大观(综合版)(1)
中国企业家(1)
能源评论(1)
抚州师专学报(1)
将价值观管理咨询进行到底:访北京智益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
作者:黄海  来源:企业文化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管理咨询  企业文化咨询  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管理  公司董事长  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可持续成长  咨询公司  办公室  理念 
描述:曾经与北京智益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谦修的一次短暂的交谈,他的将价值观管理咨询进行到底的理念使记者回味许久。近日,记者带着问题来到了他的办公室,进一步走进这个这位睿智厚重的山东大汉的思想世界
为学为教“儒之大者”:北京科技大学杨炳儒教授的人生之“道”
作者:曹雪琴  来源: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京科技大学  人生  儒教  知识发现  教学科研  工程学院  认知机理  先行者 
描述:在我的人生中,首先是教师身份,其次是教学科研并重,初见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资深教授杨炳儒时,他如此开场。尽管他是国内知识发现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尽管他曾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基于内在认知机理的知识发现
新闻精品应是精心生产出来的―从北京新闻奖评选看北京市新闻精
作者:晓河  来源:新闻与写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精品生产  新闻奖评选  产出  北京市  新闻精品  精品意识 
描述:精品是生产出来的,是精心生产出来的,而且是有心人精心生产出来的。所谓有心,就是指有精品意识。每年一次的北京新闻奖评选活动,日前已经落下帷幕。笔者在此谈谈对这次评选活动的感觉,可能不甚准确,谨供
地薄种松柏,乡贫育良才:记北京平谷县黄松峪中学
作者:张发  来源:北京教育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地薄种松柏,乡贫育良才:记北京平谷县黄松峪中学
投身KM教学 领军教育改革:北京科技大学杨炳儒教授主持的“
作者:陈道隆 庞贝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京科技大学  课题鉴定  教学法  教育改革  教授  杨炳  教育教学改革  主持 
描述:成果丰富、应用效果良好,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领域取得了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天妒英才叹早逝 乡土文学犹垂香 探刘绍棠北京故居
作者:陆杨  来源:时尚北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乡土文学  大运河  新时期  中国作家  北京市  工作人员  长篇小说  通州区  写作 
描述:青春活力,写出数百万字的乡土小说。刘绍棠一生都生活在北京,北京见证了他大起大落的悲喜人生。
品云南美食 扬滇菜文化 秦光荣李纪恒等出席中国滇菜北京美食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北京专电(记者 杜京)“品味云南美食,弘扬滇菜文化”,中国滇菜北京美食文化周昨日在北京开幕。 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副省长顾朝曦,省政协副主席顾伯平,省高院院长许前飞
王安石经济变法新探——以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
作者:李金水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农田水利法  农田水利法  经济变法  经济变法  均输法  均输法  青苗法  青苗法  免役法  免役法 
描述:总结农田水利法成功、青苗法与免役法失败的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一项制度的变迁能否成功,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外,还应考虑制度安排与推行的制度环境。如果制度安排不当,超越当时的制度环境,那么,制度变迁是不可能实现的。
产业创新促经济转型 本报记者 孙世芳 刘 麟 王
作者:孙世芳   王小伟    来源:经济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压题图片 常德城市新貌。(资料图片) 提到湖南省常德市,让人想到山水的绮丽和清秀,让人想到谷丰鱼肥的鱼米之乡。走进今天的常德,千年农耕文明与新型工业文明的交融,让人们看到了一座清山秀水间的工业新城。 从“制造”到“智造” 在宽敞、明亮的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总装车间,40台新纺机正
让生态资源优势变生态经济优势——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
作者:暂无 来源:贵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只是历史上的贵州写照。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贵阳近年来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认为,贵阳和中国其他大多数城市一样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贵阳的发展要立足自身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