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名诗古今谈
-
作者:丰家骅 来源:寻根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人名 权德舆 王安石 姓名 古今 谐音 古人 杂体诗 老舍 现代人
-
描述:直不疑,支离疏世事。’则德舆也尝为此体。”(《石林诗话》卷上)全诗二十句,共藏了二十位古人姓名,如以上诗句中的宣秉、石崇、纪信、张良、符生、展禽、直不疑、支离疏。他认为人名诗当创自权德舆,并获得后人
-
盐史“咸”谈
-
作者:罗红 来源:中国盐业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盐史 国家财政收入 《周礼》 《管子》 战略物资 国计民生 古代社会 生产力
-
描述:调味上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也就成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盐业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从五行生克谈保健重点
-
作者:杨斌 来源:北方牧业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五行生克 变化幅度 冬季 春季 呼吸道 阳虚证 王安石 子午流注 消化道 中医
-
描述:是生长,适于耕耘播种。但实际上春天也是一年中天气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期,是乍暖还寒、冷暖骤变的时期。"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王安石曾用这首诗描述春天的多变。
-
也谈国学进课堂
-
作者:赵福楼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20世纪初,西风东渐时期,与西学(即西方文化、经济、科学、政治、思想等总称)相对,提出“国学”,侧重在两者的差异性,以文化和思想为主要比较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文化发育中已经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体系,当西方文化思想潮流来袭时,势必引发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国学,这个时候自然成为一批本土意识非常强烈的文化人树立起来的旗帜.
-
同诗协诸友游牡丹亭(诗一首)
-
作者:杭州 卢典 来源:明湖诗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同诗协诸友游牡丹亭(诗一首)
-
胡应麟《诗薮》论杜诗
-
作者:张若雅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胡应麟 《诗薮》 《诗薮》 杜诗 杜诗 格调说 格调说
-
描述:”品目的提出,以及前后七子对杜诗的不同意见三方面来论述胡应麟之前的杜诗观。在此基础上,引出胡应麟对杜诗的看法。发现其宗杜主要是在艺术审美的层面上展开,极少涉及政治教化及思想情操方面的内容。他将杜诗
-
诗缠病与病缠诗
-
作者:范一直 来源:医药与保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郁达夫 史铁生 黄景仁 “穷而后工” 《我与地坛》 袁宏道 无关系 汤显祖 王安石 文学现象
-
描述:诗缠病与病缠诗
-
王安石议政诗的政见与"诗"性
-
作者:李唐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议政诗 议政诗 "以诗议政" "以诗议政" "诗"性 "诗"性
-
描述:王安石议政诗的政见多以议论出之,"以议论为诗"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他的议政诗是作"诗",而不是写政论,没有因政见的阐发而改变诗"带情韵以行"的审美特质.他在议政诗的创作中经常调动
-
“加冠诗”和“摘帽诗”
-
作者:陆精康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 五言诗 近体诗 宋代 原作 七言诗 洪迈 王安石 吻合 随笔
-
描述:近体诗以方寸之地描摹万物,诗人力求辞约意丰自不待言。然以诗家观之,即使精短篇什,亦非无可行增删改易之处。加冠、摘帽即为诗歌意蕴变化之法。所谓加冠,就是句前添字,化五言作七言,令原作在意境上生出变化
-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开场诗和退场诗之比较
-
作者:陈志萍 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汤显祖 开场诗 开场诗 退场诗 退场诗
-
描述:曲牌,也不再使用套语,而是直接概括剧情。两剧在开场诗和退场诗的运用上大同小异,这种"巧合"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是内容决定形式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