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909)
学位论文
(522)
图书
(118)
会议论文
(54)
报纸
(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31)
地方风物
(118)
地方文献
(116)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1)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
(131)
2011
(125)
2009
(104)
2008
(95)
2007
(96)
2006
(76)
2005
(71)
2001
(38)
1992
(17)
1990
(15)
按来源分组
人民音乐出版社
(8)
外语与外语教学
(3)
明清小说研究
(3)
天津人民出版社
(2)
齐鲁书社
(2)
晋中学院学报
(1)
巴蜀书社
(1)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再创作
牡丹亭
《水浒传》
《水浒传》研究
研究
临川
礼记
音乐史
饮食
陆九渊
佛教观
诗歌
变法
回顾
"临川四梦"
哲学思想
成矿规律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
表现
吴曾祺
《周礼正义》
冷落
词
题材
创新
胡应麟
周亮工
黄峨
农民起义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水浒传》研究】搜索到相关结果
1638
条
相山铀矿
研究
分析
作者:
马崇军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铀矿
铀矿
相山
相山
成矿条件
成矿条件
描述:
相山铀矿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也是地质找矿与研究工作比较全面和成熟的地区,找矿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期间投入了大量的勘探工作量。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经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其开采实践进行总结对指导今后的矿山科研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应当重视陆象山
研究
(代序)
作者:
李国强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历史唯物主义
优秀传统文化
封建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
研究
历史
心学
描述:
应当重视陆象山
研究
(代序)
陆象山
研究
三题
作者:
李华青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心学
育人
育人
正直务实
正直务实
描述:
论述了一位构建“心学”大厦的先哲、一位作育人才的大师、一位正直务实的官员三个问题,从不同侧面对陆象山进行了
研究
。
陈白沙“为学”思想
研究
作者:
叶蓬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为学
陈白沙
王阳明
湛若水
心学
哲学家
陆象山
探究
思维方法
手段
描述:
人”。忽略这一点,就无法把握陈白沙哲学精神的实质。这一点乃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陈白沙学术精神的核心所在。蔡元培先生说:“我国伦理学者,多实践家,尤当观其行事。”①这入木三分地抓住了包括陈白沙在内的儒者学和行、学术和人格修养于一体的特点。正是在学术和做人一体的“为学”活动中,陈白沙通过自身对世界、人生的本性、规律的个体性的独特体验,展示了儒家为学的共同哲学意境。以“为学”为哲学活动中心是自孔子以来的儒学传统。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②对此苟子的解释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③程颐进一步解释:“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④这道出儒家学术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实实在在有得于己,在于充实和培养自己人生路途中待人接物、守分尽责的高尚道德人格。滋养此道德人...
陆象山教育思想之
研究
作者:
王柏寿
来源:
国民教育研究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哲学
教育思想
描述:
则就象山的教育思想加以评价,提出六 点价值及欧示,以作为教师精神修养的参考。
陆象山知识学
研究
作者:
庄庆信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陆象山知识学
研究
吴澄教育思想
研究
作者:
胡青
来源:
江西教育出版社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教育思想
吴澄
思想评论
描述:
吴澄教育思想
研究
刘绍棠
研究
专集
作者:
崔西璐
王万森
陆思厚
来源:
重庆出版社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描述:
刘绍棠
研究
专集
周易文化
研究
(第一辑)
作者:
张涛
来源:
东方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周易
文集
描述:
周易文化
研究
(第一辑)
陆九渊教育哲学之心性论
研究
作者:
顾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陆九渊(象山)通过天人合一的儒家公理完成了天道与人道相接的理论论证,借助于道理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和至高无上性完成了由自然之道理向社会之道理的过渡,并赋予人道已纯然至善的特性。因此,从本体
首页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