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4)
报纸(11)
会议论文(1)
学位论文(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3)
地方文献 (2)
非遗保护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4)
2013(9)
2012(7)
2010(2)
2007(1)
2003(1)
1998(2)
1991(1)
1990(1)
1960(1)
按来源分组
商情(2)
社区(1)
时代发现(1)
考古(1)
今天(1)
文汇报(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研究(1)
江西画报(1)
王相呈请补契案
作者:暂无 来源:南京市政府公报 年份:193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相呈请补契案
司马光与梅尧交游考述
作者:刘丽丽  来源:飞天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梅尧  欧阳修  翰林学士  王安石  山西省  御史中丞  资治通鉴  宋神宗  交游考述 
描述: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因与其政见不合,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绝口不论政事,致力于编写《资治通鉴》。哲宗元祐元年(1086),起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元祐更化",尽废新法,当政八月而卒。
张居正与海瑞:改革名为何互不相容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  海瑞  改革派  明万历  改革创新  王安石  理性  都察院  互不相容  态度 
描述:。这事发生在海瑞身上,并不奇怪。这位以“尸谏”嘉靖闻名的直,在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应天时,就不识时务地力遏土地兼并,乃至不惜开罪前首辅徐阶,搞得官怨沸腾。官场的评价是海瑞“滞不达政体
曾巩:被文名掩盖的北宋能
作者:暂无 来源:海峡通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北宋  “文以明道”  唐宋八大家  文学创作  古文运动  欧阳修 
描述:在文学创作方面.曾巩上学韩愈,师承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中坚,散文成就很高。《宋史·曾巩传》评论其文:“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宋代以降.许多人将其作品奉为典范,他因此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考《临川先生文集·补遗》误收梅尧诗二首
作者:寿涌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集  先生  临川  补遗  诗歌  梅尧  误收  研究成果 
描述:明刊本<临川先生文集>是根据南宋绍兴十年(1140)詹大和刻本覆刻的,它保存了宋刻本的原貌,诞生年代较早,搜集又相对齐全,所以是学界公认的善本.
70后李浩与徐则正在接近理想的写作
作者:宁肯  来源:北京青年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宁肯 《镜子里的父亲》 李浩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3年11月 《耶路撒冷》 徐则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11月 最近程永新在微博上谈及70后长篇小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定姜法昌、姜洪抢劫罪是正确的
作者:克宁  来源:人民司法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抢劫罪  非法占有  法院  二审  财产权利  故意杀人罪  结合犯  犯罪行为  被害人  被告人 
描述:姜法昌、姜洪为了非法占有李××的钱财,使用残酷的手段将李××打死,劫走钱财。一、二审法院以抢劫罪定罪,我认为是完全正确的。理由是:
对姜法昌、姜洪应如何定罪?
作者:安力  来源:人民司法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被告人  公社  农民  被害人  抢劫罪  尸体  故意杀人罪  皮箱  死者  铁丝 
描述:被告人姜法昌,男,二十四岁,系山东省招远县罗山公社姜家大队农民。 被告人姜洪,男,二十一岁,系山东省招远县罗山公社姜家大
改革才能使国家富强——赞富国名桑弘羊
作者:张清华  来源:企业活力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桑弘羊  均输法  发展经济  币制改革  经济的  汉武帝  西汉王朝  公元前  齐民要术  王安石变法 
描述:个商人家庭,协助汉武帝务政理财,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经济改革理论与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他的理论与措施,一直为两千年来的政治家、经济家所肯定。后魏贾思勰把桑弘羊的均输法赞之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齐民要术·序言》)唐朝的大理财家刘晏把他的理财政策比作桑弘羊的“重兴功利”(《旧唐书·刘晏传》)。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则说:“周置泉府之官,以权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后世惟桑弘羊、刘晏粗合此意。”(《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草木有荣枯,心终不死:关于李瑞清的基本认识
作者:王东林 杨树明  来源: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瑞清  清末民初  认识 
描述:清末民初,既是一个时代的转折,也是李瑞清个人命运的转折。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晚清封疆大吏的李瑞清,巧妙选择了一种死法——不死之死,以表达对清王朝的忠,以及对中华民国的顺。这是笔者对李瑞清的一个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