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评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
作者:徐振贵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文献学研究  李卓吾  “西学”  徐士范本  汤显祖  明刊本  徐奋鹏  王骥德  北西厢 
描述:先生。在1987年的全国《西厢记》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充分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希望他把“西学”的旗帜高举起来。而蒋先生果真不负众望,他已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戏剧家(日本汉学家波多野太郎称之为
王思任戏曲批评
作者:佘德余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思任  《西厢记》  杜丽娘  《牡丹亭》  王实甫  汤显祖  戏曲批评  人物形象  封建伦理道德  祁彪佳 
描述: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当时及其
《牡丹亭》曲意探微
作者:谭坤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戏剧评论  汤显祖  曲意  爱情故事  杜丽娘形象  剧情  抒情 
描述:不到实现的痛苦心情。
宗教思维与戏剧思维
作者:陈世雄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宗教思维  宗教仪式  戏剧思维  汤显祖  拟人化  宗教剧  伊斯兰教  莎士比亚悲剧  布莱希特  艺术思维 
描述:获得自由的机制,而且必须重视宗教对戏剧发生某些积极影响的事实;在“文明冲突”论受到普遍关注的今天,宗教与戏剧乃至整个文学艺术的关系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情的观念在晚明的异变
作者:吴毓华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孟称舜  戏曲美学  唯情论  晚明  戏曲艺术  杜丽娘  戏曲创作  王思任  戏曲作品 
描述:原有的那种锐不可当的趋势已渐消弱,特别是人们关于情的观念发生了异变。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及其表现,是戏曲美学史应予弄清的问题。
王正祥的“剧场”学说发微——《新订十二律京腔谱》的理论精神
作者:谢柏梁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十二律  弋阳腔  汤显祖  戏曲理论  京腔  南曲  戏曲史  学说  金圣叹  明末清初 
描述:中登上了庙堂的圣地……无论在创作上、理论上和声腔的流变上,本时期的戏剧大势都可用风起云
谈《牡丹亭》的改编问题
作者:夏写时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改编本  杜丽娘  冯梦龙  作品  爱情故事  柳梦梅  万历年间  钱谦益 
描述:一、汤显祖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剧本研究《牡丹亭》的改编,不能不从简略地探讨一下《牡丹亭》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开始。《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今天几乎已成定论。论断的根据是作品的基本情节。自《牡丹亭》问世后
试论中国古典戏剧的浪漫主义
作者:谷翔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浪漫主义特色  中国古典戏剧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汤显祖  关汉卿  窦娥冤  古典主义戏剧  文艺思潮  中国民族戏剧 
描述:出规律,显然是有意义的,但绝不能把生动的联系变成刻板的模式。以本文要论述的中国古典戏剧为例,由于它并不象欧洲古典主义戏剧那样在等级礼仪极为森严的十七世纪法国定型,所以并不存在古典主义式的刻板性。
简介《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作者:陈汝衡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艺术  汤显祖  工具书  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  永乐大典  杜丽娘  太平广记  次序排列 
描述:科全书》这一近似《类书》的图书名称,乃是海通以后,从外国引进并介绍来的。中华书局旧《辞海》《百科全书》条,只有简单的下面几句话: 《百科全书》(Encyclopedia)包罗各种知识,分门别目依一定次序排列,以便参考之
论我国民族戏剧观的形成
作者:夏写时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观  戏剧文学  民族戏剧  我国古代  汤显祖  戏剧表演  审美特征  寓言性  戏曲  歌舞剧 
描述:所云戏剧观,是就个人而言,是个人的戏剧观。1962年4月,佐临同志在广州“全国话剧、歌剧创作座谈会”上就戏剧观作长篇发言,随后发言以《漫谈“戏剧观”》为题发表于同月25日《人民日报》。佐临同志说,在长期的戏剧发展过程中,“久而久之,好的、被肯定的经验积累得越来越丰富,成为珍贵遗产,流传后代。这份遗产,当它系统化了,变成体系了,就形成戏剧观。”戏剧观“不仅指舞台演出手法,而是指对整个戏剧艺术的看法……”佐临同志常称“梅兰芳的戏剧观”、“戏曲的戏剧观”,我个人认为,实际上说的就是我国民族的戏剧观,不知确切否?佐临同志基于推动话剧发展的思考,在与布莱希特戏剧观、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观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戏剧观某些实质性内容所作揭示颇具启示性,引人入胜。二十余年过去了,重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