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16)
报纸(26)
学位论文(18)
会议论文(12)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38)
地方文献 (18)
才乡教育 (16)
文化溯源 (1)
宗教集要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0(16)
2008(11)
1999(11)
1998(15)
1994(6)
1993(4)
1991(4)
1990(8)
1989(5)
1988(5)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16)
孔子研究(5)
中国文学研究(2)
河北学刊(2)
诗刊(1)
天下美食(1)
戏曲艺术(1)
社科信息文荟(1)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湘潮(1)
周礼全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贡献:纪念周先生90周年诞辰
作者:张晓君 张璐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全  哲学  自然语言逻辑  现代逻辑  逻辑史 
描述:真理,倡导学术批评。周先生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由他亲自执笔、主编,于1994年出版的《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这部力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提出了一个包括意义、语境、隐涵和预设等为主体骨干的语言逻辑体系,描述了一种成功交际的理论和一个语言交际图式。
陆九渊哲学和贝克莱哲学的区别
作者:董根洪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陆九渊哲学和贝克莱哲学的区别
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
作者:彭启福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诠释  宋明理学  知识论诠释  实践论诠释 
描述:为达成明理这一理解目标的重要保证,知行合一说凸显了理解中的实践智慧。陆九渊意义上的明理具有了实践论的意味,其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实践论诠释学的。
诠释几个齿部字
作者:许廷桂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字汇  笑貌  康熙字典  集韵  韵书  讹字  玉篇  “辰”  音义  南柯记 
描述:言大略》二字联绵为释
清初士大夫群体的心态诠释
作者:曹斌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亮工  遗民  焚书 
描述:题。另外,通过对亮工晚年焚毁自己生平大部分著作这一行为的解析,来揭示时代变迁在历史人物心理上产生的影响。该文把周亮工的活动纳入到明清之际社会的大变革中,考察士大夫群体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反映,从而对周亮工的心理状态作出较为实际的解读。
陆九渊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作者:刘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诠释  本体  工夫 
描述:实现”的问题作出自己新的解释。出于对“工夫”问题的关注,陆九渊在解读经典时体现出既依据经典又不囿限于经典的诠释态度,且通过对经典的解释实现他对先秦儒家精神的回归。基于此,陆九渊采用了“先立乎其大
从“经义式”到八股文形成的当代诠释
作者:刘虹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经义式  朱元璋  八股文 
描述:来的“传注经学”,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亦从训诂章句的囹圄中解脱出来。从王安石对科举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的首次匡定到八股文的形成,标志着科举考试向着更规范、易于操作的轨迹发展,同时它也蕴含了历代有识之士对于科举考试公开、公平、公正的孜孜追求。但是,对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的匡定又造成“科举之业盛和文化学术衰”的矛盾现象。
陆九渊学习心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作者:汪胜亮 杨丽萍  来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完美人格  顿悟  非智力因素  自主探究 
描述:陆九渊思想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学习心理思想.学习的目的、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心理条件以及学习的原则和方法都有所论及,本文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探索陆九渊的学习心理思想并做新的诠释.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思考
作者:黄铸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中庸  道德准则  周礼  宗法等级制  哲学 
描述: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对中庸之道深入进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并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
试论罗钦顺思想的影响
作者:胡发贵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钦顺  明朝  气本论  哲学  黄佐  徐问  李经纶 
描述:作为“江右”大儒和明中叶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罗钦顺以其坚定的宋学立场和气本论而享誉于当时的学术界,他的思想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还跨出了国门,远届日本,赢得了东瀛学者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