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诗眼"探微
作者:高永利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眼  王安石  诗歌  词旨  修辞效果  诗词鉴赏  苏轼  增损  北宋  元代 
描述:"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句:"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其实不论"诗眼"还是"词眼"都是写诗词时的"炼字",又因诗词本一家,后人把"诗眼"与"词眼"合成"诗眼".
理趣诗拾零
作者:潘洪刚  来源: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之涣  飞来峰  鹳雀楼  引人入胜  理趣诗  诗歌  杜甫  刘禹锡  绝顶 
描述: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现择录一二,以飨读者。【例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追求古诗词教学的高境界
作者:陈群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三种境界  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  教学重点  情感  教学模式  诗歌  王安石  人生 
描述:有人说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笔者以为,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这样的三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的品词析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涉世之初,对他们来说,一切皆是新
诗中之“景”多“风景”
作者:田刚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情感  诗歌  风景  思想感情  表达  自然景物  宋祁  作者人格  张先 
描述:所谓"诗言志",即指诗人借助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但是不同的情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同是春天,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中国古代诗歌阐释模式与《玉台新咏》录诗
作者:胡大雷  来源:东方丛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玉台新咏》  中国古代诗歌  阐释模式  胡应麟  刘师培  艳歌  文章  徐陵 
描述:徐陵《玉台新咏序》称该书的“撰录艳歌,凡为十卷”,即明胡应麟所说“《玉台》但辑闺房一体。”但是,《玉台新咏》收录的作品是不是都属“艳歌”呢?当然,我们论文章,首先应该以当时的眼光为准,刘师培《论各家文章之得失应以当时人之批评为准》云。
小论古典诗词的色彩美--诗歌鉴赏新视野
作者:汝伟斌  来源:学周刊:A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色彩美  诗歌鉴赏  古典诗词  “绿”  表达效果  江南春  王安石  色彩感 
描述: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起初诗人把它同“到、过、人、满”等词作过比较,经过反复推敲才定为“绿”。原因就在于“绿”是反映色彩的,具有色彩美,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片江南春色,意味无穷。其他几个词语无色彩感,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晏殊《蝶恋花》赏析
作者:胥刘杰  来源:湖北招生考试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凄婉深挚,——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赏析沉郁悲凉
作者:嘉树  来源:高中生之友·青春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极好,父亲去世后他仍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直到四十岁左右因支持好友反对新法而被牵连入狱,“遂陆沉于下位”。到老年晚景凄凉,衣食堪忧。黄庭坚给《小山词》作序,说他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总而言之,就是说晏几道不趋炎附势,不懂得顺应时代,不会理财,不够精明,又太过相信别人,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人。 经历了大富大贵而后潦倒,所以晏几道对世事变幻,转眼成空的体会很深。他在为自己词集所做的序文中写道:“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蘋、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这篇小序十分优美凄婉,它要表达的感情与下面这首词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看起来,词写的是某一次聚散,而序中表达的却是一场大的人生的聚散。回想起当年一起持酒听歌的人,或病卧在家,或已离世,真觉得光阴易逝,前尘如梦,一切都恍然成空了。 起句便是描述,“醉别西楼醒不记”,西楼是当时欢聚之地,楼中必有相聚的人,酒醉离开,词人醒了之后便浑然忘记。岂是真的忘记了呢?只不过此等“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过去不可重来,所以干脆付之于“不记”。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这句一直是我喜欢的,因为它的平白如话,有时候最深沉的感情只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昨日的欢聚,今日的“不记”,就如同春梦秋云一般飘忽不定,不可捉摸。而“春梦秋云”指的也就是那些如幻如电的昨梦前尘,包括“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也包括“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 而“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一句,更是能表达出愁绪之深。已是斜月半窗,而人还未能人眠,承接前句.也是因为想着这人世间的聚散无常,令人怅然。而画屏却悠闲地将一片吴山的苍翠展现眼前,更添思绪。一个“闲”字,显得这一片画屏翠得多余,也表达出不眠人的无聊。无聊而暗恼画屏,因为人的聚散总是随着世事流转,不能如同这画屏中的吴山般一直苍翠葱茏下去。 捡拾从前,那一场欢聚,只余“衣上酒痕诗里字”。衣上酒痕,是醉酒欢聚的证据,而“诗里字”,应是为当日的欢聚所作,也是小序中昔日“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的“狂篇醉句”。当日欢聚之宴已散,当日欢聚之人已去,空余衣痕酒字,故看着此“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欢宴已远,深夜无眠。不能说自己“自怜无好计”,也不能说自己“夜寒空垂泪”,只好托于红烛,说“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仍是凄凉之意。 这首词写别后孤独,却更多地感慨于往昔欢乐易逝、今夜孤寂难遣和明日重聚的无望,因此感情沉郁悲凉,非常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