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荆文公李壁注》二题
作者:李晓黎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荆文公李壁注》  王安石  李壁    诗话 
描述:艺的倾向尤其突出:他不但大量摘引宋诗话的内容,还常常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王安石诗歌的句法、对仗、用字等方面进行灵活、简洁的艺术评价,提升了注的艺术趣味,增加了注的弹性,给原本呆板、生硬、枯燥的诗歌
同为“咏柳” 态度各异:两首“咏柳”对比赏析
作者:应允兰  来源:写作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咏柳  贺知章  柳树  赏析  曾巩  春风  咏物诗  碧玉  态度  剪刀 
描述:【原诗再现】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句译文】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
同源异质各臻其极:王维、韩愈、王安石“桃花源”比较阅读
作者:郝达 文晓华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花源  本事  诗风  歌行诗体 
描述: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并》后,"桃花源"便成为诗歌表现热点。王维、韩愈、王安石的同题桃花源堪称代表。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桃源主题及表现方式皆出现重大改变,对此加以详细辨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
诗人:如何与生活和解:徐芳及其《写给儿子的三十七首
作者:葛红兵  来源:参花(文化视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农业文明  都市文化  和解  现代化叙事  城市  中国文化  文化怀乡  农耕文化  显性文化 
描述:明的感伤乡愁以及这种乡愁的自我美化,乡土被描述成充盈、慷慨、生机、梦想、拯救之地;相比较而言,都市文化一直是他者,悲伤的乡愁使都市他者化,常常,它
一世界 有“情”才经典:对《泊船瓜洲》一课的反思
作者:徐捷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典  学生情感  诗歌  泊船  王安石  写作背景  古代文学  小学语文教材  教学重点  反思 
描述:理所当然地成了我课堂上的教学重点。我备课时将本课的教学目
王安石咏花题咏对象初探
作者:万莹 蒋朗朗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咏花 
描述:王安石的咏花,大多数创作于晚期,体裁多为绝句,是诗歌艺术较为高超的一类作品。本文首先提出咏花的界定,从而梳理出王安石的咏花概况。王安石的咏花涉及十七种不同的花卉,本文根据开花季节的不同进行了
抚州春晚节目确定歌舞、相声、配乐、杂技、宜黄戏一应俱全
作者:陈燕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相声、配乐、杂技、戏曲为主,16个形式和内容不同的节目,将营造出殷实、文明、和谐、吉祥、欢乐、喜庆
文本类型和语境观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牡丹亭》下场英译为例
作者:刘庚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  语境  语境  下场  下场  比较  比较 
描述:进行研究的文章也趋多。这些文章或选取某一个译本进行评析,或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又或是选取某一角度对《牡丹亭》的译文进行细致分析。然而,对《牡丹亭》中下场英译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至今未见。在翻译
从《·关雎》到《牡丹亭·惊梦》:“寤寐求女”母题在互文网
作者:艾荫范  来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  文学母题  文学母题  寤寐求女  寤寐求女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惊梦》中完满现身。
李浩细数与李白相关的历史背景,抚摸其诗歌的脉络,将一个“
作者:暂无 来源:西南电力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陈兆平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崇拜李白,喜欢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淡淡的忧伤,欣赏他“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尽管如此,我所了解的李白仅仅局限于他的诗歌,对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也只受限于正史所述。 “千百年来,盛唐雍容的风,始终飞扬着太白气宇轩昂的衣袂,时而飘飘如皎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