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陆九渊教育哲学之方法论研究
作者:顾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陆九渊(象山)从其心即理,万物皆备于我的理论命题出发,将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定义为立大本求放心,由此,象山将其教育方法论的根本原则规定为存养本心,反省内求。围绕着存养本心和反省内求的根本原则,他提出了许多教育方法,如立志、易
黄永年文献学思想研究
作者:赵欣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永年  版本  目录  古籍整理 
描述:献学思想不够系统的研究,拓展了对黄永年研究的空间。 本文首先在绪论中介绍了黄永年的生平和著述情况,并总结了学界关于黄永年文献学思想研究的现状。在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版本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黄永年对古籍
朱熹礼学思想研究
作者:殷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礼学思想  周礼  仪礼  礼记  祭祀 
描述:了礼的双重功能,既是思想的,也是行动的。朱熹礼学思想表现出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叙述方式。将思想与社会、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多方面考察朱熹的礼学思想及其形成,正是本论文的创新及其特色所在
北宋熙丰诗坛研究
作者:庄国瑞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熙丰诗坛  宋调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元祐体 
描述:,至元丰末已完成了自己诗体的构建,他的创作方式比苏轼更为精细,在宋调方面表现出更多变体特色与细节特征。黄庭坚诗学从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陌生化”诗学,他用“陌生化”的方法改造了诗歌从语言、内容到形式
龚廷贤学术思想研究
作者:王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龚廷贤  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  气血论  脾胃论  养生 
描述:一经历奠定了其良好的文学根底。因其出身医学世家,其父为御医,自幼听其教诲,为其学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后精研经典,遍访名师,勤于临证,终成一代大医,名噪中州,被誉为“医林状元”,“回春国手”,其在临床各科均有建树。笔者认为,“血气论”、“脾胃论”、“衰老论”集中体现了龚廷贤的学术思想,贯穿于著书行文当中。另外他的治未病思想,以及在方剂和各科证治中创前人所未见,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龚氏辨证重脉诊,论病首言脉法,认为脉明则病理自明。其在多本著作中,均开卷首言脉理,在论述每一病症时,亦先明脉象,辨明脉之生克,才能于病之轻重了若指掌。“血气论”详细阐述了气血的生理、病理、相互关系及调治方法。指出人身之根本为血气,血气不通则百病始生。治疗以“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为主导思想,重在调...
先秦乡遂制度研究
作者:张国辉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乡遂制度  王道教化 
描述:的实行,它逐渐扩展到各诸侯国。各侯国在仿效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形成了出土资料里所看到的——郑、齐、韩、秦、楚各国基层组织既相同又相异的情况。后来,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野区别逐渐消失,乡遂制度也日益变化,最终成为郡县制度下的乡里基层组织。 乡遂制度与王道教化之间关系密切。儒家吸收、借鉴商周以来的乡遂制度,参以己说,形成王道教化理论,然后将之格式化为射中所遵循的各种仪节,从而使儒家思想渗入到射的各个环节。以乡射为例,王道教化正是通过这一公式:王道理论——射——乡遂制度,植进乡遂组织下千家万户的。
陆九渊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作者:刘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诠释学  本体  工夫 
描述:,理学家们主要对“道德何以可能”进行回答,于是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分别提出各自的理学思想。陆九渊作为“工夫时期”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本体时期”对“道德何以可能”的回答,同时对“道德何以实现”的问题作出自己新的解释。出于对“工夫”问题的关注,陆九渊在解读经典时体现出既依据经典又不囿限于经典的诠释态度,且通过对经典的解释实现他对先秦儒家精神的回归。基于此,陆九渊采用了“先立乎其大”、“六经注我”、“精读古注”、“一以贯之”四种方式,从不同层面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其中“先立乎其大”是陆九渊思想的核心,其所先立者是个人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先立乎其大”的前提之下,陆九渊要求其从学者分别从“六经注我”和“精读古注”两个方面来把握经典,这样就既可以依据经典的原义,又能超越经典文字之外而把握经典作者(“圣人”...
王安石社会教化思想研究
作者:魏娇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社会教化  启示 
描述:儒、道、佛三家学说,注重对人民实行社会教化。他提出了一些深刻、独到的见解,也有很多卓有成效的做法,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探讨。本文从六个方面对王安石的社会教化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主要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如教化、古代社会教化和现代社会教化的概念。第二部分详细的介绍了王安石社会教化思想的形成背景,综合社会环境、仕途生涯和教育背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介绍了王安石社会教化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天人关系论、认识发生论和人性善恶论。第四部分论述了王安石社会教化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伦理、理财、宗教、法治等方面。第五部分论述了社会教化的方式。第六部分论述了王安石社会教化思想对当代的启示,如社会教化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人才的重要性、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教化、社会教化要法治与德...
李绂催漕研究
作者:王含卿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绂  催漕  《漕行日记》 
描述:漕渐为朝廷重视的观点。并对李绂出任钦差负责催漕的起因进行论述,认为朝廷之所以选用李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二章:根据《漕行日记》记载,将李绂催漕过程分为督催漕运北上、天津截留及起米运通三个阶段,认为此次催漕因着李绂的督导乃取得令朝野意想不到的收效。第三章:从李绂改革速漕之法、督禁运丁庙前演剧及调制官弁与运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显示了李绂在思想上躬行实践、行事上雷厉风行、催漕风格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第四章:对李绂催漕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吕南公文学思想研究
作者:许维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吕南公  经学  文学思想  文章 
描述:为以主体内心为据。坚持自爱而循常关键在于不离乎道,即儒学用世观念和道家顺变思想的高度统一。 第二部分,重点讨论吕南公的文学思想之一——“文与经家分党”,试图从其对经学的反拨和文章观念两个方面分析归纳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而这两方面的理由正是此观点的一体之两面。 第三部分,重点探讨吕南公的文学思想之二——“文者言词之大美”,从其对文学创作过程具体的阐述可以发见,他的文学理论高度强调作者的主体性,而最终又落实到文章价值的实现上。 第四部分,旨在通过对其文学创作的总结和归纳,进一步印证他的文学思想,事实上,吕南公的文学创作与其文学理论本身高度统一。